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打印店24小时低频噪声持续数年 柴油废气肆意排放 汽笛声声震耳欲聋
第8版:帮侬忙 2024-01-11

柴油废气肆意排放 汽笛声声震耳欲聋

川杨河货运船临停点惊扰四邻

船只往来频繁

船上环境凌乱不堪

船只临时停靠点紧贴健身步道

1月4日,本报6版刊出报道《河面“突突突”日夜不停 船舶扰民之困如何解?》,反映青浦区业煌路99弄“映虹桥”小区内有多幢别墅位于新通波塘河边,各种运输船24小时往来,巨大的动静闹得人不得安宁,居民们饱受“船震”之苦。在“新民帮侬忙”介入后,相关部门目前已采取多项改善措施。

近日,又有多位浦东新区市民向“新民帮侬忙”求助,川杨河北岸毗邻多个居民区的地块,规划建起了上南公园和川杨休闲绿地。但没想到的是,该附近水域却成了货运船的临时停靠点。长时间以来,一艘艘水岸“巨无霸”肆意排放的柴油废气和震耳欲聋的鸣笛声响,折腾得周边居民和健身者们实在是“忍不了”。

废气恶臭 声响震天

记者来到现场实地探访,随着夜幕降临,川杨休闲绿地内开始热闹起来,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放眼望去,紧挨着川杨河的步道竖起了铁丝网,绵延近2公里,一直与上南公园联通。

隔着铁丝网向河道望去,只见十数条货运船虽已停靠岸边,但马达始终没有关闭,随着声声轰鸣,一阵阵浓烈的柴油味扑面而来。此时,又有两条船只从不远处驶来,为了提醒其他船只让出空位,船上连连鸣笛,震天响的噪声不断刺激着耳膜,让人耳根子发疼。

记者走到船旁,柴油废气的恶臭更是直冲脑门。几名正吃着泡面的船员看到有人靠近,立刻就警惕起来,大声吼道:“你看什么看?不要乱拍照!”

采访中,记者看到,不少来此健身的市民几乎都是“全副武装”:脸上蒙着口罩,耳朵里塞着耳塞。作为“夜跑族”的市民汪先生讲,原以为绿地里应该是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在这里健身更有益于健康,“但阿拉吸的是废气、听的是噪声。到处反映都没用,情况一天比一天结棍。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过来了,明朝我也不来了,否则健身真要变伤身了!”

日夜折腾 不堪忍受

记者抬眼望去,上南十二村的多幢居民楼正对着川杨休闲绿地和川杨河。走进小区,居民刘阿姨对记者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阿拉屋里厢阳台的前面就是川杨河,每天从早上到夜里,汽笛声闹得人神经衰弱、柴油味道熏得人反胃想吐,窗门一年到头关煞都没用。再这样下去,人真要被弄出大毛病了!”

居民们表示,近年来,南来北往的货船都停泊在这里。“最多的时候,船可以并列四排!”而在这附近,除了上南十二村外,还有川新小区、爵仕悦恒大国际公寓、上南十一村等,并有多所新开办的学校,居民们都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居住环境而担忧,“船只确实也要找地方停靠,但能不能尽量远离居民区,另寻适合的地点呢?”

记者从竖立在现场的一块《浦东新区河长制公示牌》上看到,这段河道为川杨河(曹家渡段),属市管河道。在拨通公示牌上标明的养护单位电话后,相关负责人曹先生直言,该河道确实靠近上南公园和川杨休闲绿地,而船只来自“全国各地”。曹先生解释,对于船只产生的噪声、废气和油污等问题,他们曾多次上报海事部门,同时也向浦东新区河道中心反馈相关情况。“我们作为养护单位,只要接到市民诉求都会到场处置。但船只的管理是由海事部门负责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扰民之困 何时能解

记者又与浦东新区航务事业发展中心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倪先生坦言,这段川杨河作为“临时停靠点”,已有四五年时间。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该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杨思水闸,是往来船只理想的“候闸区域”。“船只肯定要靠岸,不能停在河中央。离开水闸既不能太近,也不宜过远。所以,之前规划时,相关部门将临时停靠点选在这里,以上南公园周边作为一个‘缓冲地带’。”

倪先生称,对于船只的管理,相关法规有明确要求:进入川杨河后禁止任何船只鸣笛,夜间船只必须文明航行。根据《长江保护法》,对于船舶上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相关单位专门负责接收处理,执法部门定期上船抽查记录。船上不允许设置直排河道的厕所,要安装生活污水收集柜和分类垃圾桶。执法部门也会兜底检查,规范收集污染物。

对于附近居民提出的具体诉求,倪先生回应,会积极联动属地和行业各方,做好执法和管理。具体来说:

一是做好交通警示标志和警示牌的引导。通过水运通平台,向船舶、码头发布信息,由城管执法部门做好现场秩序的引导和管理。

二是加强停泊点的“微观管理”。区城管执法局的交通支队牵头,做好现场点位的管理,包括登轮检查、宣传教育(中心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定时、专项发布信息)。

三是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对于船只的船容船貌和防止污染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要求船员做好货舱遮盖、整理舱面;做好船只柴油排放的含硫量等超标检测;噪声方面,也会加强日间和夜间的查处力度。

四是与属地和条块部门联动。区航务事业发展中心将与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和城管执法中队协同。“城管执法中队在长清路附近有一个管理点,我们会与队员沟通好,增加执法与巡查频次,一起来解决问题。”

相关措施能否落实到位?“船舶扰民”之困到底何时能解?“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