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行
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孔子世家》有所记载,当时孔子应该介乎十七岁至三十岁之间。孔子不只曾经向担任周室守藏史的老子问礼,亦有向他询问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道。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五十一岁南下至沛地向老子求问。老子反问孔子:“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老实回答说他仍未得道。其后,老子连续问了孔子两次是用什么方法去寻找“道”的,孔子说用了五年和十二年时间分别通过制度名数和阴阳变化去寻求“道”,但都以失败告终。
道家思想所说的“道”可说是没有实体的。因此,老子向孔子坦白地说,如果“道”可以奉献,臣子莫不将之奉献给国君;如果“道”可以进供,子女莫不将之供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群众莫不将之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群众亦莫不将之给予子孙。可是,《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用言语去表达,亦没有实体,我们自然不能拿一样称为“道”的东西交予任何人。因此,老子续道:“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简单来说,要寻求“道”,老子认为次序上首先要向内心求取而悟道,在得“道”后通过观察外在世界以进行证悟。否则,如果心中没有悟“道”,即使向外求“道”,“道”亦是留不住在心中的。圣人即使得“道”,但如果他抱持之“道”不是时世之所宜,则不向外强行宣扬“道”;如外在时世情况不合圣人内心所抱持“道”之精微,圣人不会将之藏于心中而受影响。
《道德经》第十八章有言:“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似乎老子反对儒家标榜的仁义思想。我们再看看上述《天运》篇记载老子的相关说法:“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什么意思呢?首先,老子在这里说,用今日的话,仁义犹如先王的“旅馆酒店”一样,不能长期久处,因为过于标榜仁与义的形迹,反而多为世人所责难。其次,“至人”是道家学说标榜的模范,《庄子·逍遥游》有言:“至人无己。”至人不会看重自己的得失。换言之,道家的“至人”不是如儒家所标榜的“君子”一样作为百姓在仁义道德方面的模范,而是在社会宣扬仁义于一时后便功成身退,让仁义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百姓所遵从的标准。因此,老子才说:“采真之游”,这如宋朝褚伯秀的解释,“不容一毫私伪于其间,如天之运出乎自然,而生生化化未尝息。”
然而,没有长期外在榜样或法规的存在,仁义如何长存?老子续说:“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这是说,只有自己德行正当,才有指正别人的资格,否则内心没有这些德性的存在。道家认为身体上能连接上天的“道”之“天门”是不会开启的,即不能得“道”了。换言之,真正得“道”者,不可能没有仁义道德的修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