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为民
泡饭是上海人,乃至江南地区人的主要早餐样式,因为电视剧《繁花》的热播,使得它一下子火出了圈。
过去大家普遍烧的是煤球炉,清晨一大早就要去菜场排队买菜,如果回家再生火做饭,根本就没这个时间。隔夜的饭用热水泡一泡就能吃,既简便又实惠。到了冬天,开水泡饭很容易凉了,这时候就要用到煤油炉来加热一下,这样吃得暖胃。
吃泡饭原本就是为了节约时间,就不可能专门去炒个菜什么的。过泡饭主要就是酱菜与腐乳,这是基础版。中级版就是隔夜剩菜,或是炒咸菜、萝卜干炒毛豆等,都是一些加工过的下饭菜。高级版则是油氽花生米、油氽豆瓣、油氽黄豆,以及油条等,这些带油的东西又香又脆,当然价格也贵。至于咸鸭蛋只有夏季吃得到,皮蛋也是过年才配给供应,而那些糟货和醉货深受浙江籍朋友的喜爱,大多数上海人并不好这一口。
现在人们都说隔夜蔬菜不能吃,里面含有亚硝酸盐。但在以前,早上烧泡饭时,隔夜剩菜倒进去一起烧,那真是美味,这样做出来的泡饭便是“菜泡饭”。就在《繁花》拍摄的那个年代,“菜泡饭”突然间成了饭店的新宠,上到了酒席的台面上。饭店“菜泡饭”当然不能用隔夜剩菜来做,它的用材十分高档,什么鸡鸭鱼肉、海鲜山珍等都可加入到“菜泡饭”中,一下子把“下里巴人”的泡饭提高了不少档次。
上海人的酒席上较少提供主食,最多也是来点点心作为点缀。“菜泡饭”既不像主食,也不算点心,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也许是没有碳水加持,或是吃得太过油腻,一些人酒席过后,一回到家就会烧点泡饭吃吃,酱菜过过,特别惬意,这大概就是上海人逃不脱的“泡饭命”。
有一年,一位外地堂哥顶替他父亲的工作来到上海。当时通信落后,他在没有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就突然来到我家。锅里只有一点面疙瘩的剩汤,父亲把家里的剩饭倒进了锅里烧了个菜泡饭。端上桌时,父亲不停地说着抱歉的话,但堂哥连说,没关系。看着堂哥喜滋滋吃着,我不知道到底是菜泡饭真好吃,还是年轻人心里有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我们小区有位老阿姨,闲聊时说,她每天早晨就爱吃菜泡饭,这样隔夜饭和隔夜菜都有了去处。有其他老人告诉她,吃隔夜菜对身体不好,可老阿姨依然我行我素。旁人不解,一个每月拿着近万元退休金的老人为什么这么想不开。一位经常在居委做志愿者的老人说,老阿姨并不抠,她不仅资助过几位山里的孩子,而且每当得悉哪里遇到灾害时,她还会上居委会成千上万元地捐款。
老阿姨对泡饭的情有独钟,也许是节约,但更多是一种情怀。都说人的胃是有记忆的,以前吃惯的东西慢慢就会形成固定习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倒胃口,而记忆深处的那些朴素的食物,却常常让人有想吃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