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聚焦创新驱动  发挥龙头作用
第3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4-01-25

聚焦创新驱动 发挥龙头作用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代表们就六大议题争相建言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审议现场,代表踊跃举手发言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现场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昨天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分别就“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6个议题开展审议。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成果转化要“高铁般的速度”

“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科技成果转化有快车道。”

“营造花园式的学术科研环境,打造积极向上、交流顺畅、阳光明媚、百花齐放的宽松学术科研环境,为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人才环境基础。”

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审议会上,无论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是从1到10的成果转化,代表们畅所欲言,既肯定了上海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成果,也指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上存在的不足。

“对于科学家来说,优秀的论文和实验室宝贵的成果,不能让它们躺在杂志上、锁在电脑里,它们应该走向工厂生产线,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市人大代表赵东元说。这位大家熟悉的“布袋院士”期待,科技成果转化今后能“有高铁般的速度,一网通办般的丝滑”。从实验组经历出发,赵东元有两点建议:一是尊重知识产权、做好法律保障,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市人大代表、张江实验室科研部主任蔡海文建议,要充分发挥在沪国家科技力量集聚优势,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上海路径”,通过科研任务的跨部门联动,强化在沪战略科技力量的高效协同,高效配置创新资源。

“通识+专门”“基础+应用”“内生+外化”,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谈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时,做了3道加法。他解释,“通识+专门”是打破传统思维的两段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应用”则是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内生+外化”指向评价方法,“要有开放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

本报记者 郜阳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找到差异化优势很关键

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专题审议会上,93位市人大代表参加审议,其中11位代表围绕数据金融、科技金融等话题发言。

“最近我们在梳理一批数据跨境流动的典型正面案例,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有3个案例。但和实际需求相比,正面案例的数量仍非常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在服务全球客户、共享全球研究信息、应对集团风控和总部管理要求等方面的需要。”市人大代表吴金城表示,数据跨境流动是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业务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希望争取到中央网信办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支持,率先在上海自贸区开展试点,形成更多的正面案例。

“绿色转型大背景下,新能源相关材料将成为资源争夺主战场。”市人大代表田向阳接过话筒,把话题引到了期货交易。他说,目前全球尚未建立统一的新能源定价基准体系,建议上海依托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集聚优势,支持上期所率先打造新能源期货品种序列,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绿色定价中心。

“对比全球其他金融中心,上海有什么特色?”市人大代表郑浩剑表示,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找到差异化优势很关键,“上海和金融相关的科技基础比较强,我们又立足在长三角,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从这几点出发,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是必须做好的长板。”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扩大制度型开放 让一项项政策落地落实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相比,在市场规模、价格影响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会上,市人大代表吴爱华单刀直入谈问题,认为上海要建成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金融中心,任重道远。

本周《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成为上海两会的热点话题。“《方案》中有许多支持浦东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试点举措,核心是提升浦东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议抓住《方案》实施的机遇,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功能,让一项项制度型开放政策落地落实。”

市人大代表吴群峰表示,临港新片区4年多来形成48个全国首创的案例,还要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现在制造业负面清单已经清零了,但中国的服务贸易相比欧美国家还是竞争力较弱。”他建议,最好争取在国家层面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的负面清单,和国际接轨,让外资企业看得更懂、用得更好。本报记者 宋宁华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每一笔钱都花得让百姓满意

“终于抢到话筒了,本想第一个发言,没想到被崇明区的代表奋力一跳抢先了。”市人大代表王海波一开口,逗笑众人。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审议会上,代表们踊跃举手,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筑牢城市安全底线等发言。

作为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市人大代表方永新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饿了么骑手。方永新曾向普陀区委反馈小哥“安居难”,普陀区委组织部通过调研也注意到骑手群体的安居需求,最终,为外卖小哥“量身打造”的“骑手新家”项目得以落地。在方永新看来,外卖小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也就更能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中,参与社区应急、救急,给老人送餐等。双向奔赴,传递爱与暖。

城市更新也是代表们高频提到的话题。市人大代表王颖建议,多维度、多层面加强各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联合操作模式,在一个平台上推进现有政策法规的协同,取得最大公约数,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定更加精细化认定标准、实施细则和步骤指引,完善形成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包。

市人大代表胡晓丽建议,在美丽家园建设等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中,通过制度设计充分落实人民城市的理念,软治理与硬治理相结合,让政府花的每一笔钱,百姓都能参与、都能点赞。

市人大代表洪程栋建议,要形成激励机制,提高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发现重大安全隐患,让他们成为城市安全的“啄木鸟”。本报记者 杨欢

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挖文化富矿催生更多“繁花”

热播剧《繁花》近期掀起的上海文旅新热潮,成为“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专题审议会上绕不开的话题。

“和平饭店、黄河路、排骨年糕……《繁花》播出后,可以说是‘一部剧点燃一座城’。”市人大代表王健儿说,“《繁花》带来的城市文化IP溢出效应,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旅融合提供了示范效应。”他建议,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优质影视IP价值进一步释放、转化,持续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遗存保护。

市人大代表周卫红说,《繁花》的魅力在于它让上海市民开启“集体回忆”。“文化的亲民性,应成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闪光点。希望文化院团、文化场馆进一步融入上海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在街区的城市更新中主动打开大门。”

市人大代表张颂华谈到,《繁花》之后,应继续深挖上海的文化富矿,持续打造城市文化IP。例如,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形成演艺矩阵,提升演艺大世界等现有品牌的影响力。

“《繁花》热播,作为上海文学工作者感到很荣幸。”市人大代表孙甘露建议,加快推进建设上海文学馆。“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鲁迅、茅盾、巴金等一大批名家大家,都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出版发布重要作品,建设上海文学馆意义重大。”本报记者 杨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等举措

在“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会上,12名代表围绕提升上海的引领力、国资的带动力和市场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研发仪器和科创服务的资源共享,推进长三角可回收物的资源利用体系建设等话题发言。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今年迎来建设五周年,如何加快推动示范区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市人大代表朱翊元建议,要发挥上海先行先试作用,如支持示范区借鉴上海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受理”“桩基先行”“分期验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示范区推广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审批模式”等更多的改革举措。

对于上海当好长三角“龙头”,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卓瑛建议:首先要对标国际前列的城市群发展及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突破自身转型发展的瓶颈。其次,产业链完整的国资领军龙头企业要发挥市场配置的核心带动作用,辅以相应的配套政策,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整合的目的。此外,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前瞻性布局,加快构建一体化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本报记者 范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