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这些天,申城的大街小巷,佳节将至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
巨型的灯笼高高挂起,璀璨的霓虹缤纷闪耀,豫园的灯会夜夜鱼龙舞……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围绕看美展、观文博、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享美育、逛景区、品美食八大板块,将推出200余项节日文旅活动和400余项特色消费活动,营造出具有大都市特色的中国年味,令人格外期待与向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当我们期待春节时,我们在期待什么?
我们期待的是亲情的慰藉。一年奋斗,四季漂泊,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过年回家”始终是亿万中国人不变的寄望。年味,是经历漫长旅途后阖家团聚的温馨,是拎着满满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是烟花腾起时一张张被照亮的笑脸。中国人以家国为念,春节就是一个周期性强化家庭家族关系的盛大节日,也是一段强烈的民族情感聚合认同的文化时间。
我们期待的是新旧的更迭。岁末年初,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意味着新的未来,新的梦想。中国人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时序交替、新旧更迭,让希望总在,热爱总在,即使面对逆境、经历挫折,也能重振信心、重聚力量,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中,抖落一身尘灰,开启新的奋斗。也正是这种除旧布新的仪式感,千百年来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始终丰沛。
我们期待的是传统与文化的浸润。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重要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和元旦相比,春节不仅更加隆重,也更有传统文化氛围。写春联、贴窗花、包饺子、挂灯笼、着盛装、逛庙会、放鞭炮、猜灯谜、舞龙舞狮……无数年俗细节营造出从感官到心灵的独特体验,承载着镌刻入基因的情感力量,不能取代也无法替代。
说到底,中国人期待春节,就是期待家国美好、人生幸福。这其实是全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感。也正因如此,去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不仅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
说回上海。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这座以高度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为世人所熟知的城市,今年却以浓厚的年节氛围让人津津乐道。这里既有新潮的玩法,又有传统的年味,新与旧、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这背后,是上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与创新。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先行者,上海始终肩负着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使命。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化的自信与彰显。昨天,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动荡不安的世界,更需要节日的幸福感。尤其是像春节这样的民俗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这些年,常常有人感叹,传统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的确,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以家庭为依托的春节,也因为家庭规模的缩小而受到挑战。但事实上,年轻人并非厌弃传统节日,而是不喜欢节俗内容贫乏。
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文化活动丰富,社会思潮多元,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内容创造性地融进传统节日之中,用心建设好我们自己的节日,以一种创新的姿态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这是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上海样本”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