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专题建议征询举行 录入信息超过三万辆 让全球人才近悦远来 各区多措并举探索“人车和谐”
第4版:上海新闻 2024-05-11
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启动

各区多措并举探索“人车和谐”

昨天举行的消防应急演练中,电动自行车自燃是关注重点 本报记者 张龙 通讯员 黄海华 摄

近期,上海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在普陀区,通过广泛开展人民建议征集,一个个金点子正转化成安全治理“金钥匙”,通过人防、技防、物防,探索实现“人车和谐”。虹口区紧紧围绕“防、疏、打、治”综合施策,持续深化治理,努力做到解决一批问题、完善一批制度、堵塞一批漏洞、建立一批示范,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静安彭浦新村街道则对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区、沿街商铺、规模性租赁、公寓、企业园区、菜场、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全覆盖、无死角排查,截至目前,已排查录入电动自行车相关信息超过3万辆。

普陀 “金点子”转化成治理“金钥匙”

作为上海市内环内最大的居民小区,中远两湾城的居民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万。乱停放、飞线充电、电瓶入户等现象一度成为“老大难”。其实小区早就有了非机动车停车库和现成的充电装置。但居民常吐槽:“停车库坡道太陡,骑上骑下有危险;地下室没信号,扫个码转转转半天。”

有居民提出是否可以对坡道进行改造,让出入停车库更方便,再加强信号覆盖,让车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坡道改造的关键是维修资金怎么用。”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说,“使用及反馈坡道问题的居民集中在三个楼栋,我们因此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分别召开小型业主会,表决同意三个楼栋共同出钱改造坡道。”

由物业公司提供电源点位,联通公司提供信号源,扫码付费充电不再是难题。“现在坡道改造好了,去车库充电安全多了。”业主王阿姨说。

“用充电桩是比在家充电安全,但这个费用有点贵。”曹杨新村街道幸福饭堂工作的张哥道出了许多车主的心声。曹杨新村街道常住人口约11万人,电动车保有量2万余部,车主大多将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对充电价格比较敏感。

为缓解“充电焦虑”,曹杨新村街道在全区率先试点“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建设,1元钱能充电6小时,用“价格优势”吸引居民安全充电。

如果电动自行车在集中充电场所起火了,居民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解决了“方便充”和“实惠充”的问题,如何实现“安全充”的担忧随之而来。长寿路街道近期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增设一批高科技智能充电桩,成功对接2万个充电接口,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这批充电桩扫码使用期间,能监测因充电异常引起的问题,并将报警信息及时反馈到当事人的手机上。

“如果有居民要把电瓶拿回家充电,电梯里的人能不能拒绝让他搭乘电梯?”这是大部分居民的疑虑。宜川路街道正在拟写《非机动车管理指引》,探索建立“正式的、成文的、大家认可的”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 本报记者 解敏

虹口 老小区安装智能充电柜降风险

电动自行车电池在充电时,有概率会自燃,如果发生在生活区域,极易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日前,虹口区广灵一村就发生了一起电池自燃事件,值得庆幸的是,该小区安装的智能充电柜发挥了作用,自动灭火装置及时控制火势,让这起本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火灾范围控制在了“方寸之间”,物损仅在千元左右。

昨天下午,记者回访了事发现场。位于虹口区广中路街道广灵一村,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小区内有很多木制楼道,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小区内居民以租户与老人居多,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很高,之前多采取入户充电、飞线充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去年,该社区开始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安装一批智能充电柜,居民们可以手机扫码打开柜门,将电池放入其中充电,使用流程与快递柜类似。

5月2日下午2时40分左右,社区居民发现一台智能充电柜的一个充电仓内有浓烟和部分明火出现,赶紧拨打了119消防报警电话,而当消防救援人员抵达后检查发现,火已基本被充电柜内自带的自动保护灭火系统扑灭,残存在充电仓表面的零星明火,消防救援人员仅用两瓶干粉灭火器就彻底将其扑灭,火情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后经技术人员检测,发生自燃的电池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据介绍,火灾发生时,当探测器检测到明火高温,充电柜内置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立即响应自动进行灭火。并且,整个柜体所用的钢板是经过防爆防火测试的阻燃材料,成功将电池的自燃和爆炸控制在柜体内。

去年以来,虹口区将智能充电柜安装工程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区试点安装了210台,共计1680个仓位。给市民充电带来实实在在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电池自燃对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风险隐患。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