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热情 三大指数缺口走向或反映大盘强弱 外资金融机构视“投资中国”为必选
第7版:新民财经 2024-05-11

外资金融机构视“投资中国”为必选

5月9日,我国第九家获准开业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安联基金在上海中心大厦揭牌。这是安联基金获准开业后首次“亮相”,也意味着该公司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发售渐行渐近。

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

资料显示,由全球最大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德国安联旗下安联投资全资控股的安联基金于2023年8月获批成立,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今年4月18日,中国证监会向安联基金核发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安联投资亚太区总裁、安联基金董事长吴家耀表示,安联基金的开业不仅是安联投资中国业务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其深耕中国市场、服务本土投资者的坚定承诺。养老金市场开放、民众金融素养的提高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中国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正是投资中国的“大好时机”。

安联基金研究部总经理程彧认为,中国股市正经历极低估值基础上由企业盈利增长所推动的向上转折点,三季度可能是较好的择机入场时点。宏观上,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在三季度得到进一步确认,海外美联储也可能开启降息。微观上,三季报也有望呈现企业盈利增长逐季加速的态势。

市场人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独资公募在境内“落地”,尤其2023年以来外资系基金公司扎堆出炉,中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大时代正式开启。

Wind数据显示,目前境内的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已达九家。其中,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安联基金等六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宏利基金管理、摩根资产管理和摩根士丹利基金等三家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巨头谋求中国公募牌照,这将为我国公募市场带来多元化市场主体,带来外资投资理念和丰富的产品选择,同样对境内基金公司与海外机构相互借鉴学习,提升我国公募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积极作用。

支付清算服务更加开放化

安联基金揭牌的当天,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万事网联”)宣布正式开业,在境内启动运营万事达卡品牌银行卡清算业务。这也是境内清算市场迎来的第二家合资机构。

开业后,万事网联将协同成员机构发行境内外通用的万事达卡品牌银行卡,拓展收单业务,并将与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其他合作方助力卡基市场建设和卡基生态完善,推动支付便利性提升,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万事网联公司董事长、万事达卡国际总裁凌海透露:“万事网联成立后,将积极拓展万事达卡品牌产品的触达,在全国各地新增数百万个受理点。”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曾表示,银行卡市场开放是我国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我国支付清算服务更加开放化、国际化发展,为产业各方提供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批准设立万事网联公司银行卡清算机构,是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又一具体反映。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表示:万事网联开业是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意味着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最为关键的清算组织环节,进一步体现出开放性、竞争性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跨行转接清算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万事网联成为继中国银联、连通公司之后境内第三家银行卡清算机构,标志着我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迈上了新征程,金融业对外开放全面进入金融基础设施开放的新阶段。”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支持外资机构展业兴业

不少外资金融机构有共同而清晰的感受,那就是近年来在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跨境市场互联互通渠道不断拓宽,这也为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遇。

“金融监管总局将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研究推出一批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开放举措,回应并推动解决外资机构合理关切,优化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监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支持更多外资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在华投资和展业。

这位负责人介绍,2023年,外资银行企业贷款中约半数投向外资控股企业,2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行中有7家外资银行,境内资本市场80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中,有一半以上机构的托管服务由外资银行提供。

过去一年,金融监管总局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持续增强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批准法巴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成为第五家开业的外方控股理财公司;批准香港大新银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开业,成为首家同时拥有子行和分行的双牌照银行;批准德国宝马公司和德国安顾集团在华经营保险经纪业务。

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敢于投入真金白银,也在于看中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巨大的韧性和潜力。多家受访外资金融机构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蓄,投资中国成为必选项。 本报记者 杨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