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仰天不作腾云想 餐桌上的故乡 有没有“生而知之者” 已知与未知 红帮裁缝的亭子间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4-06-02

有没有“生而知之者”

——“重读论语”之一

白子超

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等:生而知之者,上等;学而知之者,次等;困而学之者,又次一等;困而不学者,下等。

有人说孔子是根据人的智力来区分的。这不全面,不准确。从学之后的结果看,二、三、四等人会有智力差别;而从学之前的态度看,则有人品的不同。这个意思是很明显的。不过需要指出,孔子原始最后一句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而不学者除了能学而无论如何都不学的人,还包括想学而学不了的人。当时的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学,没有条件学,并不存在态度不正问题。

孔子所说的“学”,不仅仅是读书,而是广义的对事物、人生、家国的观察与听闻,以及实践,进而思考,且有所得。今人观之,在认识论上,或者在知识来源的判断上,这是唯物的观点。孔子的相关论说有很多,留给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十分丰富。

但是,还有一条途径,孔子也讲了,而且列在首位——生而知之。按字面意思,生知是无须外求的来自内心的品质和能力。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不是不理解不向外求,而是不理解不外求而知。如今的哲学家把这叫作唯心的先验论。

人们承认有天才,那种智商很高、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人。他们是远超常人的极少数人。

古今中外的天才,除了天赋因素,也都有学习的经历,并非生而知之。而且,他们的才能与创造,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没有一个全知全能。

孔子是学而知之这一重要思想和理论的创建者,但他又说第一位的是生而知之。哲学家认为孔子尚未抛弃先验论,头脑里存在不可能的矛盾。

但也有人说孔子只是“虚悬一格”,因为实在列不出谁是生知者。或许,上等的高位是留给已逝去的尧舜禹那样圣君的。

孔子是当时最有知识的人,很早就被人赞许,甚至被人称圣。可能有人说他生下来就无所不知,但他自己坚决否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连孔子都不是生知,那现世还有谁可称生知?

笔者考虑写这篇短文时,看到报纸的一则报道,准确地说是一篇文章,大为惊讶。有必要将其核心内容介绍给大家。

复旦大学脑科学专家说:“人类还具备另一种学习能力,即‘内隐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更强大的能力,即人在接触环境时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世界的规律。更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内隐学习与创造力、领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三月十二日《文汇报》)

如果相信科学家及其所表述的这种科学,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一些看法。

或许,生而知之者是存在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