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跨域活水浇灌,科创花结出产业果 “弯弓里的利箭”破空而出
第5版:上海新闻 2024-06-04
长三角加强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

跨域活水浇灌,科创花结出产业果

紧锣密鼓建设中的G60科创云廊二期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企业“出题”、政府“选题”、联合“答题”,跨区域协同“揭榜挂帅”路径,长三角首批15个联合攻关项目加快推进,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启动;探索“项目经理制”“团队参股”“拨投结合”等举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736项……在长三角这片热土,跨区域流动的“活水”浇灌“科创花”,结出“产业果”。

成果转化

跨越“死亡之谷”

从学术到产业之间有一个鸿沟,被称为“死亡之谷”,阻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是为解决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成立的。

“拨投结合”即是试验田的创新举措。聚焦前沿早期风险度高、市场判断失灵、但有可能对未来产业和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填补空白的技术项目,长三角国创中心选聘项目经理团队,孵化成立核心团队绝对控股的项目公司,财政资金按科研项目投入支持,获得社会化融资后,前期投入转化为股权。

自2021年6月揭牌成立以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坚持“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与18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机构开展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44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736项。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上海开展“拨投结合”项目的公司已超14个,覆盖宝山、嘉定、虹口等地区。在发挥上海科创中心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国创中心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建淮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泰州市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重大项目“拨投结合”资金池;在南通市成立长三角国创中心首家分中心,一体化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实施重大科创项目……通过发挥中心节点作用,下好长三角乃至全国资源配置的“一盘棋”。

跨域联动

协同创新发展

从“概念”到“产品”,从“成果”到“产业”,从“实验室”到“市场”……不久前举行的深入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生态建设大会上,12家单位被授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为高校院所、科创企业等提供科技成果评估、技术可行性分析、商业评价等服务,优化整合人才、成果、资本和市场等要素,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如今,九城市GDP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1/7;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超全国1/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1/8……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通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历经1.0版源起松江、2.0版联通嘉杭、3.0版九城共建,探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创新策源地。例如,今年以来,长三角G60联席办会同量子领域头部企业、专业机构,先后赴苏州、湖州、芜湖、宣城、金华、嘉兴、合肥等城市调研推进G60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和应用创新工作。

而在地处沪苏浙交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个科创绿谷正在加速成型。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长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继入驻;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6个未来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陆续落地运行;5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长驻,纳米医学、未来食品、AI芯片等大量前沿高端项目在此萌芽、生长……从“生态绿地”到“科创高地”,为长三角示范区提供不竭的科创动力。 本报记者 吕倩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