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中国科技拥抱巴黎奥运 一段奥运情缘一颗赤子之心
第11版:2024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2024-08-09
76年前,上海留法学生钟宝炎自费报道中国参加奥运会

一段奥运情缘一颗赤子之心

钟宝炎的伦敦奥运会采访证

钟宝炎采访1948年伦敦奥运会

巴黎奥运会渐入佳境,通过各类媒体,中国体育健儿风采传递至世界各地。万里之外的中国香港,钟茂如女士感慨万千,她的眼前,浮现70多年前留学巴黎的父亲钟宝炎自费报道祖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往事,并不如烟。

自费做随团记者

1948年夏,第14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因战争中断12年后举办的首届奥运会。中国派出33名运动员开启伦敦之旅,参加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5个项目的比赛。

钟宝炎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当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放射医学专科学习。伦敦奥运会正值暑假,听说祖国组团参加,钟宝炎和其他留学生都非常激动,很想去现场见证。钟茂如说,父亲精通英语、法语,有每天看报、听广播的习惯。钟宝炎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去报道伦敦奥运会,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同胞参加奥林匹克盛会的历史时刻。

钟宝炎随即打回国际长途,请妻子杨曼丽在上海了解具体情况。钟茂如说,这段时间父母书信电话不断,妈妈想尽办法,最后通过申报了解到,爸爸可以申请做兼职随团记者。在妻子的协助下,钟宝炎如愿申请到了伦敦奥运会的记者证。

借儿子名义写作

赤子情深,1948年的夏天,钟宝炎从巴黎赶赴伦敦,喜爱摄影的他带上了心爱的相机。往返机票、在伦敦当地交通以及吃饭住宿,钟宝炎用的都是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钱。

钟茂如记得,父亲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参加的篮球、游泳和田径等比赛,发表在当时的申报上。后来从父亲留下的剪报中,钟茂如发现一张照片,画面是一名长跑运动员因体力不支倒在终点,没人搀扶,也没人递上一口水,父亲马上跑过去将他扶起。

为了让报道内容更加精彩可读,钟宝炎将自己采访后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先寄回上海妻子杨曼丽处。杨曼丽是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家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文笔优美,因此钟宝炎都是拟完初稿再请妻子帮忙润色。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则署了儿子钟震的名字。钟茂如解释,由于父亲的身份是留法学生,他不愿被人找麻烦,因此借当时才3岁的哥哥的名义发表报道。

记录艰辛与不屈

钟宝炎的报道真实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情况。由上海大公报篮球队队员为主组成的奥运代表队,沿途靠打比赛筹款,每个人一天的零用钱才2英镑。多年后,曾是当时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吴成章回忆,队伍7月从上海启程,辗转香港、新加坡等地,干起“巡回演出”的营生。为节省开销,队员打包在行李中的大米和咸鱼派上了大用场。

钟茂如记得父亲跟自己讲过,中国代表团抵达伦敦时,大使馆只派两三名官员来接机,场面十分冷清。进奥运村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其他国家有专门的乐队,升旗时还有好多人前去捧场,等到中国代表团升旗时,没有一个人来看,也没有一家媒体采访,没有乐队奏乐,就从当地华侨那里借来唱片,用留声机播放。

不过,钟茂如也听父亲说,因为战争结束、世界回归正常秩序,伦敦奥运会吸引了大量观众,除了购票去现场,还有数十万人从电视上观看比赛。可惜的是,钟宝炎保存的当时报道的剪报和照片,后已流失。

还想重游奥运会

完成伦敦奥运会的报道后,钟宝炎返回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学成毕业后考取了放射医师开业执照。钟宝炎只有一个心愿,要把自己学到的最新的放射科知识贡献给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回到上海后,他选择在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抗美援朝期间,钟宝炎用自己留学积蓄的外汇,向医院捐赠了一台X光机器。作为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创建人之一,上海著名的胃肠放射科专家,钟宝炎付出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之余,钟宝炎始终关注着奥运会,关注着中国体育。2012年,奥运会再一次在伦敦举办,得知这一消息钟宝炎非常激动。钟茂如记得,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自己从香港出差到上海,90高龄的父亲很想故地重游,不过他知道这只是晚年的梦想,已经不可能了——当时钟宝炎的妻子和儿子已相继去世,女儿在香港工作无法分身。他安慰钟茂如说没关系,去不了伦敦,自己可以在家看电视转播。后来保姆告诉钟茂如,奥运会开幕后,钟教授天天守在电视机前。

后记

岁月变迁,幸有感动常在。2017年钟宝炎逝世,享年95岁。生前,钟宝炎曾拿出1948年在伦敦时的照片告诉钟震和钟茂如,能把奥运会的消息及时向祖国报告,自己感到很光荣。他的人生和事业与新中国同时起步,见证了祖国从弱小变得强盛,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特派记者 金雷

(本报巴黎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