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地球》演出照
《Hi,希德》剧照
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演出的《天鹅》片段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长江二号》海报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是邀约全球顶尖文艺精品来沪演出的平台,也将成为助推中国原创走出去的孵化器。昨天,艺术节中心公布了一份文艺作品的“出海清单”,其中包括即将在爱丁堡举办的“聚焦中国”活动中向全球推介的8部中国优秀原创作品,以及5部业已或即将在全球各地亮相的佳作。
“二十多年来,艺术节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紧密结合,在荟萃世界艺术精品力作的同时,也努力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艺术节始终肩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并通过品牌活动的打造,不断增进中华文化“向心力”,积极推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八部作品讲述中国故事
爱丁堡艺术节上的“聚焦中国”系列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支持举办。早在2017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就首次承办了“聚焦中国”系列活动。在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爱丁堡艺穗节两大国际节庆紧密合作,通过持续遴选、输送国内精品佳作,在爱丁堡持续打造“聚焦中国”品牌。
这八部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讲述八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吴蛮音乐会——琵琶演奏家揭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魅力。上海沪剧院的沪剧《庵堂相会·搀桥、行路、盘夫》,深圳木偶剧团的《千里走单骑》,则将呈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粹。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美丽的地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少年艺术团《长江二号》,剧有意思剧团《Hi,希德》,都是自当下中国青少年的视角出发,观察大千世界。中戏小剧场话剧《铸剑》;文小超肢体剧场《瞧,这个人!》,则体现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在戏剧领域的探索。
主动出海助力文化传播
文化“出海”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因、外显各类精品舞台艺术作品之形式,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心怀四方之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一直主动积极助力优秀文艺作品“出海”,利用自身影响力推动优秀中国原创作品的国际传播。
除了爱丁堡,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郑杰舞蹈剧场《训诫三则·山月》将亮相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郑杰曾于2017年入选艺术节“扶青计划”。去年,《训诫三则·山月》经过艺术节首演、演出交易会两次亮相后,如今不负众望“舞”向国际舞台。
8月1日至6日,“中华文化节——焦点城市上海”暨“上海文化周”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此次“上海文化周”汇集了上海京剧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博物馆、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等200余位演职人员,这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团队最大规模的一次赴港。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9月16日至9月30日,来自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天鹅》,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推动,将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巡演8场。该剧是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推介演出之一,甫一亮相便引发了众多海内外参展商、演出机构和制作人的关注,为该作品成功“出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平台连接全球市场
作为沟通创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被海内外众多业内人士视为“金字招牌”。
艺术节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广泛合作网络,和联盟内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艺术机构频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构建了连接全球演艺市场的国际平台。艺术节演出交易会的功能因此被进一步强化,已成为国际演艺界新老朋友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
同时,艺术节进一步增强全球演艺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节”。继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开启中国“唯一驻演”之后,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北京人艺等世界名团纷纷在沪开启“上海主场”。这些名团带来顶级节目的同时,也带来艺术普及、大师课等。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