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10年  鹮仙依然美不胜收 一个团  一家门  两代人
第6版:文体汇 2024-08-25

一个团 一家门 两代人

守正创新版昆剧《琵琶行》将在“1862船厂”上演

沈昳丽扮演的琵琶女

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自1991年起“追”着如今已故的著名剧作家王仁杰近10年,邀请到如今也驾鹤西去的著名导演黄蜀芹执导,于2000年在三山会馆上演的昆剧《琵琶行》被翻新了——近25年后,即将于今年9月7日在由祥生船厂改建的1862时尚中心再度上演。上海昆剧团昨天透露,这一新创版本,可谓是“一个团、一家门、两代人的守正创新版”——导演郑大圣是黄蜀芹的儿子、扮演琵琶女的是梁谷音的学生沈昳丽,这位上昆著名闺门旦,也正是郑大圣的妻子。而白居易则由上昆著名小生黎安饰演,执行导演是上昆的倪广金。

“追”出来的《琵琶行》

昆曲名家梁谷音1991年在上海看了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演出的早场梨园戏《节妇吟》,并在研讨会上遇到了该剧编剧、闽南才子王仁杰,顿时折服,还主动向北京《中国戏剧》投稿一篇《似听才郎声声吟》。自此,两人成了笔友,还约定王仁杰为她写一个剧本。

岂料,这一等,就是十年。她好不容易找到一篇现代小说《乌鸦》,希望王仁杰能改编成古装戏。又岂料这部小说被“变戏法似的变成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火遍全球”。

后来又选了很多题材,可是两人始终统一不起来。“我急了,告诉他,我2001年要退休……难道说这约定要来生再兑现?”

2000年初春的某个夜半,王仁杰忽然来电,梁谷音灵光一闪,想起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唐诗《琵琶行》,“琵琶女的身世让我怜悯,白居易的感叹使我动情。”于是,两人敲定《琵琶行》。

一拿到剧本,梁谷音就感动不已,“字字句句把我带回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人间秋凉。”88句长诗,形成了《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个部分,呈现出五段人生的跌宕起伏。全剧终归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热爱昆剧的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黄蜀芹,十分欣赏这个剧本。她与梁谷音商议,在三山会馆古戏台上演出。在古意盎然、精致优雅的环境里上演古诗《琵琶行》改编的昆剧,相得益彰。新编古装戏在古戏台上亮相,这在当年是颇为“创新”之举,也成为全国首例实景演出的昆剧。后来,该剧还赴德国柏林上演,演出时连过道上也站满了外国观众。

浦江边的再“相遇”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我们为何还是要重新上演这部昆剧?”这是郑大圣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当时,梁谷音老师、王仁杰老师已经作了如此大胆的尝试,我们想试试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郑大圣说,之所以选择1862时尚中心这个空间上演《琵琶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黄浦江边的‘1862船厂’,天然就在黄浦江边;演出的时间,与古人送客道别的秋天也在同一个情境里,就是这首诗的前四句。”二是因为,基于船厂本身的重工业遗存依然被保留在剧场内,这个空间彰显着现代感。舞美依然会保有京昆固有的一桌二椅,但是在舞台设计上留给剧组的创造空间也很大。郑大圣的戏曲理念颇令人认同:“昆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有与今天的生活相关联,才是最好的生命形态。”

郑大圣并没有在王仁杰的剧本里增加内容,而是重新组织了叙事结构,试图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气口”:“我们生活在短视频的节奏里,3分钟都嫌长,恨不得拉进度条,所以要试图找到快与慢的分寸。”当然,他在新版中,也致敬了三山会馆版:“梁谷音老师一直勇于创新,破了再立,立了又破。这在当年是一件多么大胆、前卫的创举。”

“我希望,观众能在舞台上,看到琵琶女与白居易在两千年前的相遇;而此时此刻,今天上海的车水马龙与汽笛鸣响,也正在同步发生。”郑大圣希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隔绝的、古代的“传奇”,而依然是绵长悠远地浸润于当代生活的日常:“让两千年的唐诗、六百年的昆曲依然能回响在秋日的江边。”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