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商圈能级提升,市民各抒己见
人民城市100分敬请扫码收看
■ 圆桌话题:
实体商圈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如何通过能级提升,打通和解决堵点、痛点和难点,让市民在更有“获得感”中,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能,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市民圆桌”围绕“商圈能级提升”,邀请社区居民、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代表30多人座谈交流,在如何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构筑发展新优势等方面展开讨论。本次“市民圆桌”由静安区委社会工作部、静安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静安区北站街道等主办,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融媒体工作室协办。
■ 市民议题:
1.如何满足多元化需求?
街区商业的提质升级,确实给周边居民带来诸多便利。但由此出现的问题是,不少“家门口”的菜场陆续撤走搬迁,“买菜难”成了许多人的烦心事。静安区商务委市场运行科科长宁吉磊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综合考虑项目的改造方案,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保障民生需求。
“苏州河沿岸的文商旅体展开发难以串联成线并发挥集群效应,还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居民对居住周边的文旅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静安区文旅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兼资源开发科科长朱慧麟提出,应将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入商圈建设,以品牌活动持续为其导入流量,不断形成“新热点”。依托“艺术苏河”,联合节展或艺术季活动,打造地标性体验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2.如何提升交通便利性?
每逢周末,商圈“人气爆棚”,停车“一位难求”。一方面,车库入口排起的长龙堵路占道,不仅严重影响正常通行,还极易引发矛盾、造成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许多人“等不起”“耗不起”,只能在悻悻而归后“不愿来”“不再来”。因此,解决“停车难”,是提升商圈交通便利性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有与会者提及,苏州河上的跨河桥是通往两岸商圈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缺乏无障碍设施,让老弱群体和行动不便者只能“望桥兴叹”。而部分商圈与周边地铁站的交通连接不够便捷,在“兜兜转转”中也极大降低了商圈的“吸引力”和“到达率”。
3.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多位市民代表提出,不少商圈与周边社区存在一定的“割裂感”,由于消费场景和服务功能的同质化,缺乏吸引力和“获得感”,无法充分激活相应的消费潜能。商圈运营方和管理方应多多“问需于民”,打造“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并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流群体。商圈在“接地气”中因势利导,居民在“有获得”中常来常往,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座谈会上,还有市民代表指出,在不少实体商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常被忽视。其实,许多“有钱有闲”更青睐“线下实体”的“银发族”应是商圈最具消费动能的“源头活水”,打造融购物、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银发经济”,必须成为让商圈“活起来”“火起来”的重要课题。
■ 建言献策:
>>>金点子一:打造人气菜场
商圈因为其“寸土寸金”的特定属性,其菜场的建设和改造不能只是满足单一的购买需求,应形成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活动、社区健身、社区托幼、社区养老、社区食堂等“15分钟生活圈”各项功能叠加的“综合体”,使之成为“人气菜场”,并通过其辐射效应,带动商圈活力。 建议人 顾桂心
>>>金点子二:拓展停车空间
充分排摸盘活商圈附近商务楼、企业等在周末“相对空闲”的内部停车场资源,形成快速响应的联动机制,通过设立电子导引牌等方式,及时传输信息,明示“空余车位”数量和位置,加强有效管理和疏导,确保“能停尽停”。 建议人 沈定国
>>>金点子三:推进桥梁加梯
建议在苏州河两岸商圈附近的桥梁加装电梯,给市民提供更大的出行便利,以此有效推动“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建议人 倪惠红
>>>金点子四:建立共享机制
建立商圈与社区的共享资源机制,通过定期联合举办活动、建立沟通协商平台等方式,让商圈向社区导入特色服务,让社区向商圈引入消费客群,促进商圈与社区的融合发展。
建议人 张忠成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