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世间只能有同一个《红楼梦》? 现代京剧《主角》中的艺术探索 话剧《战争与和平》:只有爱,没有恨 从“黑悟空”看当代“西游题材”之演变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09-01

世间只能有同一个《红楼梦》?

◆卜 翌

胡玫版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不过十余天,票房不佳,差评如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西游记》内容幻化出来的国潮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一路狂飙,以及立陶宛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的话剧《战争与和平》的一票难求。为什么同样是名著,观众对去影院看一版新红楼无感。

首先必须承认,这一版的红楼,于私,看过确实有些失望的,至少是不如预期。原以为如导演所长,是一出正剧,结果几个碧蓝的大字“金玉良缘”打出,看得当即心下一凛,对于这个蓝色是怎么会出现在红衣少年一人一马一白茫茫天地中的不得其解,无论从美学还是立意,这个开场都已预感不妙。全片也确如许多评论提到的非常网剧短视频化,诸如黛玉葬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的片段,竟要远去林芝取景,画面却似廉价特效,全是不惜一切博流量的态势。片中人物皆是脸谱化,个个脸上俱是心机,爱情权谋宫斗家国变故全有了,倘若没有了贾府贪了林家的钱修大观园这一妄改,几乎可算是红楼梦的速看版。

翻到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四大古典名著中,年轻人最不喜读,最不能读的就是《红楼梦》。不喜不能,自有个中原由。一是信息时代,短视频泛滥,碎片化的网络时间根本改变了阅读形态和习惯。二是如今读者的阅读目的往往更具功利性,现代读者的快节奏生活和实用主义倾向,使其易选择轻松、有趣、能够快速回馈的内容。而与另一些贴合当下的读物相比,《红楼梦》更显得过于严肃和复杂。小说中的古典诗词、对联等需要较高的语言素养,诸多文化细节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书中庞大的角色阵容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让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记住所有关键网络,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相比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作品也相对最少,由此衍生的阅读推广也是最弱。《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赋予了改编者自由的创作空间——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就可任意打造奇幻与冒险的场景,然后个性化的叙事争奇斗艳各表一枝,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魔改也能得到最高的受众接纳度。《水浒传》则集中在武侠元素,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既有宏大的时代群像,亦有充沛的单人支线或小团队片段。取材于书的影视戏曲以及多款游戏,广泛得到成功与流传。至于《三国演义》,则集合了历史名场面,策略与权谋,以及三国人物志,总有一款改编可演绎,书中大大小小的争战场面,也易于在影视和多媒体中进行视觉化再现。

反观红楼,最为人熟知的是198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版本,以及更早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越剧《红楼梦》。可以说,是《红楼梦》由此得以两度全民普及。之后谢铁骊的电影中规中矩,再之后就是2010年由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电视剧,和这一回胡玫版的电影,就更多是批评了。

原著《红楼梦》以其文学价值,具有格外的“权威性”,同时,高度受限于庞冗的红学研究,所有改编似乎都需讲求严谨考究,事实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发挥,遑论要魔改了。一方面是由于作品深度、复杂,观众群体相对较窄,市场接受度低;另一方面,在改编过程中又重重桎梏,难以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两相矛盾造成了《红楼梦》再创作的难上加难。

就以胡玫版新红楼而言,宝黛钗传递的青春气息还是有的,形象与对话在导演的意图中都更追求符合当下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但最大的窘境是读者断代,会走进影院的并不是导演欲迎合的年轻一代,或两代,仍旧是如笔者这般对原著或者87版电视剧有一定认知基础和情感的观众,对于影片是怀有固定期望的。大胆设想若此片先在校园中巡演,或许不至于是一边倒的评价。其实李少红版的电视剧亦有现代和时尚方面的创新,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原著党的期望向来是一把双面刃——当年87版初映存在过两极分化的评论,倘若彼时自媒体发达,或许在口诛笔伐中也难以存续一时。

这世间有魔改的西游,有见微见著的水浒三国,还有一人有一个的哈姆雷特,但所有人真的只能有同一个“红楼梦”吗?从这点上说,今天的胡玫也好,往日的李少红也罢,即使效果与意愿不符,但都是累积了《红楼梦》改编的经验,甚至:碎片化又有何不可呢?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根源,恰恰可能在于创作者太过想跳脱框架,都着力在形式上——简化情节或添加快速刺激的元素,本来就导致了对原著深度和广度的削减,更差了诚意。这诚意却正是越剧《红楼梦》和87版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及坊间盛传的小戏骨版红楼,同样是因为诚意才被人看到。不论怎样,仍希望未来能有不惧骂声的创作者,多一个人多一个版本的红楼,就可多一份追梦之心。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