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雨中印象 遗憾 何以稻香惊梦醒 宝贝外婆 非典型旅游的断片 可推广使用的“壗”字 解忧小酒馆
第13版:夜光杯 2024-09-19

可推广使用的“壗”字

褚半农

小时候,家里有本非常薄的线装书,书名忘了,记得内容除了有“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些俗语外,还有上海方言词语,数量不少,但除了三个词语至今牢记在心外,其他早就忘光了。这三个词语是:拨舵(以前灌溉用的牛车、风车上装有木齿轮的小圆盘)、蛤端(蛤音鸽,即泽蛙),还有一个就是上海方言中用作方位词后缀的“壗”字。记住了就开始使用,以后凡需要用的地方我就用“壗”字,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已经这样写了。编写《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时,我最早把带有“壗”字的“东壗”“西壗”等方位词列为词条,收录其中。

“壗”字,方言中读沪语音“喊”。“东壗”“西壗”是东面、西边在方言中的说法,当然,还有“南壗”“北壗”,即南面、北边。前年曾发表《沪语源头在西壗》,谈上海方言源头。按照《上海通志》“方言”卷的总结:“现代上海话的直接源头是元明时代通行于松江府上海县一带的方言,与毗连的松江、嘉兴等地方言有特别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明清、民国上海地方旧志上的记载,松江府的方音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视嘉兴为重”,后来转为“视苏州为重”,这表明嘉兴话、苏州话最为人所器重,而嘉兴话更带权威性。又据明清上海县志记载,上海县城里的方言,一直是“视华亭为重”“视府城为重”的,“在那时上海人目光里,府城华亭即松江方音才是权威性的方言”(钱乃荣语)。嘉兴、苏州、府城(松江)都在上海西边,方言中统称“西壗”。估计好多朋友是第一次看到“壗”字,自然感到好奇,我在朋友圈晒出后,发来的留言中有“原来是这个字啊”“以后可以照用了”等。“东壗”“西壗”使用频率郊区可能比市区要高,而且至今还在使用,媒体上也三不时可看到使用痕迹,只是往往会把“东壗”“西壗”写成“东海”“西海”,我也收录了书证作资料。一位女编辑文友特地发来音频说:“怪不得阿拉姆妈讲,伊老早小辰光有得东壗姆姆、西壗姆姆。……我在想,伊那边哪里来的‘海’呢?”

“壗”字既在沪地使用,在苏南地区也流行。1926年顾颉刚先生将苏州歌谣编成《吴歌甲集》,收集的民歌中也用到此字,而记录者也写作“海”,如“结识私情东海东”,注释是“东海,东边也。乡间人多如此说。”(《吴歌·吴歌小史》,江苏古籍出版社)实际上,“海”同“壗”“喊”的发音都不一样,在我这个仍然保留8个声调的“乡下人”嘴里,可以分得清清楚楚。

“壗”还可放在“浜”“塘”等字后作词缀,组成词语“浜壗”“塘壗”,表示河边的田块,是农村中的常用词,地方旧志上早就用过,如“然浦东口叫田(俗呼不足额之田曰口叫田)一亩,除去航头浜壗田岸,实额田不过五分左右。”(民国《南汇县续志》)“浜壗”指河岸边狭长条的零星土地。“航头”也是指河岸边上的零星土地,面积比“浜壗”地要大一些。例句是说,“名义”上一亩的“口叫田”,除去“浜壗”等外,实际面积只有半亩。而“塘壗”是指叫“塘”的河流岸边的土地,如蒲汇塘两边的“塘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