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琳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属于千千万万老年人的节日。金秋十月,也是我国的第15个敬老月。日前,上海“敬老月”正式启动,主题是“乐享乐龄,构建老年友好人民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近年来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友好人民城市的蓝图逐步变为长者幸福生活的实景图。
照顾年迈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痛点、难点。近年来,上海全面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持续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比如,静安区探索试点“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将专业机构“里边”和社区“周边”的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的“身边”“床边”,让老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一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吃饭难”,也是养老的头疼事。让老年人在家里、在家门口吃上“一碗热饭”,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基本内容。如今,上海的社区长者食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餐饮选择,还提供送餐上门等服务,打通老年人用餐的“最后一公里”。以黄浦区为例,区级配餐中心保基本、社区食堂为补充、市场资源共参与的“三位一体”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正逐渐形成,满足刚需老人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需求,同时成立了“老字号长者助餐联盟”,通过专属区域、专属配餐、专属优惠,更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用餐需求。
服务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支持,更要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上海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持续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增加老年大学学位供给,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让越来越多老年人找到精神家园;同时,老年舞蹈比赛、书法展览、文艺晚会等各类文体活动层出不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更充实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近日开展“趣玩学长”科普敬老周活动,通过科普课程、研学游、主题活动、科普集市等创新实践,吸引更多老年人走进博物馆,展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无限可能。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丰富多元的服务供给织成一张张“关爱网”,温暖万千“老人心”。建设老年友好人民城市,不仅要办好“惠老助老”的好事实事,也要给愿为、能为的老年人创造适合的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8月,第二十期沪疆“银龄行动”17名老年志愿者抵达新疆,开启为期约两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中有医生、有教师,平均年龄为63岁,展现了上海老年人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志在千里的奉献情怀,成为“老有所为”的最美写照。
老年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建设老年友好人民城市,彰显了一座城市的人本价值理念,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只有将老年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养老”变“享老”,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才会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