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粪水外溢违建已在整改 铁路票面信息可否更“人性化”? 一根“共享烟囱”赶走“油烟味”留住“烟火气”
第8版:帮侬忙 2024-10-24

一根“共享烟囱”赶走“油烟味”留住“烟火气”

众多沿街小吃店与居民楼仅一墙之隔 本报记者 徐驰 摄

设置在南泉北路1350弄小区公共外立面上的“共享烟囱”

南泉路近浦建路上街沿多家餐饮店一字排开,仅一墙之隔的南泉路1350弄3号楼和4号楼居民饱受油烟之苦近20年。街道成立综合改造项目专班解决问题

多股油烟“夹击”居民

沿着南泉路由北向南步行,接近浦建路路口时,整个街面顿时热闹起来。上街沿上,汤面馆、馄饨店、烧烤摊等多家餐饮店鳞次栉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南泉路1350弄的3号楼和4号楼位于南泉路西侧,与这些店铺仅一墙之隔。“现在,你已经闻不到什么味道了;以前,只要一走进小区,迎接你的,就是一阵阵呛人的油烟味……”住在3号楼的居民汪老伯感慨道,这里是塘桥著名的“老城厢”,不仅居民小区和商业广场集中,还靠近两家三甲医院,周边很是热闹。不过,他和老伴在这里住了30多年,曾近20年不得不饱受油烟之苦。“楼道内充斥着呛人的油耗味,我们根本不敢把衣服晾晒出去,白天晚上都开不了窗,这‘日脚’过得实在是苦透苦透。”

南泉路1350弄小区是个位于浦东新区内环内的老小区,3号楼和4号楼内总共住着40户居民。浦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建国告诉记者,楼下沿街商铺排放的油烟味,几乎是从早到晚不停歇。“既有‘味道很重’的螺蛳粉店,也有一直开到凌晨3点多的烧烤摊,还有从早上6点就开始忙活的馄饨店……”姚建国直言,常年以来,几股油烟异味“夹击”居民区,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安装“共享烟囱”破局

如何既保住“烟火气”,又赶走恼人的“油耗气”?“实地走访后我们发现,南泉路1350弄小区内确实飘散着久久不散的油烟味。”塘桥街道一名相关负责人坦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随即召集街道相关部门,成立“样板社区”街区综合改造项目专班,着手调研、解决问题。安装“共享烟囱”,将沿街商铺的烟尘“统一纳管”,实现了油烟统一处理与高空排放,解决了困扰居民近20年的“老大难”。

记者爬上小区3号和4号居民楼相连的2楼公共平台,低头看去,便是数家沿街商铺;抬头望去,一根长约30米的蓝色长烟囱“爬”上居民楼东南侧公用外立面的外墙,颇为引人注目:它的本体呈浅蓝色,绘有水波纹。“这根‘共享烟囱’一头连着楼下商铺的油烟管,另一头排放口设在天台上,排口朝上。上面的‘皮肤’,还是特意请上大美院的学生来创作的。”塘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陈保军介绍,在烟囱的总管处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24小时在线监测设备,能实时在后台接收到数据反馈。“技防”实现了长效监管。记者在现场观察时,不仅闻不到油烟味,也几乎听不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不过,安装共享烟囱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召开座谈会时,居民也曾“众口难调”。有人提出,要将沿街餐饮企业彻底“取缔”;也有人表示,餐饮店是“民生刚需”;餐饮店商户则普遍认为,他们早已“扎根”塘桥,能配合做好改造,却不愿意搬离。

“改造会不会对老小区楼体建筑产生结构性影响?管道安装在公共的外立面上,不影响居民楼外墙;废气会不会‘倒灌’回小区?综合考虑风向和气压等因素,管道的排口设置在楼顶,排放口朝天。”居委会与业委会发动楼组长和党员干部们的力量,在一次次的登门拜访中,不断征集、汇聚民意,并耐心地做好解释。两轮征询后,小区通过率达到了100%。小区业委会主任陈红发说:“资金方面,街道‘出大头’,4家沿街店铺均摊部分费用,业委会也筹措一些,最终形成‘合力’。”

共建共管共享“样板”

在陈保军看来,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共建、共管,才能实现共享,常抓不懈,才能做好样板。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共建”。“共享烟囱”本身是街道搭建平台共建,物业和居委会共同参与,成功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根据《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设施及在线监控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排放的油烟、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还应当定期对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装置进行清洗维护并保存记录。

其次是共管。烟囱决不止“一建了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将进一步加强油烟扰民治理。为此,居委会、业委会、商铺和物业等方面共同成立“自治联盟”,组织商户共治共管,安装油烟净化器,做到“达标排放”后,辅以24小时在线监测。日常来说,执法部门将敦促商户,一起做好设备净化与清洗维护。“街道还配有统一的‘环保管家’,专门负责定期清洗设备。”

最后是共享。考虑到未来可能的经营主体变更,街道在每间商铺预留了“共享接口”,以便灵活调整,做到“随时共享”。

姚建国说,这根“共享烟囱”做成“样板”后,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至今,效果很好,在居民区里的反响也颇佳,拟在塘桥街道范围内多个小区推广。

对此,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烟囱”自运行以来,相关投诉量直线下降,既解决了长期油烟扰民的难题,又保留了老百姓身边的烟火气,有效解决了油烟扰民、机器噪声等问题。“只有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本报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