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寻思百计不如闲(中国画) 书边草 写给女儿 云朵的眼神 七宝之魅 身为儿子 艺术成为上海“名片” 京沪行脚
第12版:夜光杯 2024-10-31

身为儿子

马骥远

在我的记忆中,凤台县城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认识父亲。跟他一起出门是颇为麻烦的事情。走出几十米就要遇到一个熟人,聊上一会。

无数次,当有人指着我对别人介绍“这是马尚贤的儿子”时,听者大多会“哦”的一下,随即朝我投来亲和的眼神,有赞许,有欢迎,有鼓励。读初二时,我进入了“叛逆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斗,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一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恰好,有位老师走进来。班主任叹了一口气,随口对他说:“这是马尚贤的儿子。”那位老师听罢,“哦”的一下,随之向我投来一种我很少见到的诧异和怀疑的眼神。在人们眼里,我应该像父亲一样的优秀,一样的勤奋努力、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广交朋友……父亲的朋友这样认为,老师们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我想,父亲也是这么认为的。

父亲南下深圳时,心中自有许多的牵挂和羁绊,其中放心不下的,是我的学业。我高考落榜、复读,牵扯了他巨大的心力,难免会生出“恨铁不成钢”的感慨。

因此,父亲对我,鲜有像他与妹妹之间溢于言表的热络互动,更多的是批评和鞭策。大多数情况下,父亲在我面前都保持着“中国式父亲”的威严,但是我非常清楚,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最高兴的人正是他。想方设法在背后推动我往前走的人,也是他。

1994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父亲去世了。我不得不和母亲、妹妹一起面对茫然的生活。这一年,我大学毕业走上了社会。失去了父亲的鞭策和支撑,独自面对充满未知的职业生涯。身为儿子,我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少不更事的自己作别。从淮南日报到深圳晶报,从初出茅庐的“小记”,到首席记者、采访部门主任,像父亲那样,用勤勉努力正直经营自己。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个吃得了苦的人,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惧怕社交的人,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原来继承了父亲的很多特质,比如对世界的热情和好奇。

我很想与父亲分享自己的一切……很遗憾,这已经是一个永远的梦想了。不过,今天的我,在父亲离去30年之后,很想向父亲和所有认识、不认识父亲的人说一句话:“我是马尚贤的儿子。我以这个身份为荣。”

我把这段文字,写在了我和叔叔马尚龙合作的新书《上海秩序深圳气质》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