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上海童书展汇聚新书两万余种 褪去“诗圣”光环读懂真实的杜甫 上海非遗项目入驻进博会
第7版:文体汇 2024-11-03
领略传统家具的工艺之美

上海非遗项目入驻进博会

在进博会上亮相的非遗家具记者 王凯 摄

老鼠捧书卷立体雕

今天,上海非遗项目“传统建筑营造和装饰技艺”入驻本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二楼展示,展示内容由一张矮柜、一张岩板长桌、两把扶手椅、两个鼓凳以及摆放在桌上的立体雕工艺品组成。充满中国传统韵味的家具,细节又颇具现代创新元素,设计打造这套家具的是上海非遗项目“传统建筑营造和装饰技艺”传承人、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陈荣锦及其麾下团队“云丽莎”。

家具上的“分享”之美

据陈荣锦介绍,家具分别采用柚木及榆木材质制作,桌、椅、矮柜、鼓凳构件间的连接采用榫卯工艺,且连接处严丝合缝,不易察觉,几乎浑然一体。岩板桌,顾名思义,由大理石岩板和木材拼接而成。扶手椅的椅背曲线流畅不失硬朗,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中的歇山顶。

桌上摆放着两只老鼠立体雕,一只胖鼠捧着酒缸,另一只老鼠捧的是书卷,神态身姿灵动而富有生趣,这组立体雕名为“分享”。“‘分享’这一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符号,在这组家具中,‘分享’不仅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更是有切实的呈现。在五谷丰收之际,桌上可摆放特色农产品,既具有展示作用,更寓意自然万物的循环永不停息。”上海云丽莎艺术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陈永锵说。

建筑上的“共享”智慧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制作上,榫卯工艺都有广泛运用,分为剪刀榫、燕尾榫、烟斗榫等多种形式。家具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耐用。”陈永锵介绍。

榫卯是种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从河姆渡遗址到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从隋代的河北的赵州桥,到高达67.1米、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从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到江南园林,古建筑上都可见榫卯结构。

修缮上的“融合”之道

陈荣锦还曾主持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勒别墅的修缮,恢复了原有天花的木作雕琢,重新设置布局墙面,加固结构,做防漏,除白蚁,“治疗”建筑体外原有的各种问题。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丁香花园的2号楼修缮,同样出自陈荣锦之手,依托的是他的“传统建筑营造和装饰技艺”大数据库。

这是陈荣锦怀揣着对上海和中国古建筑的钟爱建立起来的,他把自己多年所见所思的建筑元素都投入到这个数据库中。经过多年积累,数据库不光有数据和电子模型,更有两万多件实物形态构造模型加以佐证。陈荣锦把它们合在一起,命名为“艺典”。由于计算精确,里面的三维成像,小到一件摆设,大到虚拟城市,都可以一一对应制成实物。这次为进博会打造的家具中有些元素就是取自“艺典”。

陈荣锦希望,自己的大数据库今后还能运用于教育、文旅等方面。海派就是包容,博采众长,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多样的统一”。用传统工艺演绎时尚,才是非遗的活态传承。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