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舒
人称“鬼王”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其父蒲槃,博学多闻,因科举不第,弃儒经商,饶有盈余。经明末动乱,家道衰落。蒲松龄少小天资聪慧,过目成诵。他应童子试,本是议论文,蒲松龄触动灵感,居然把八股文写成一篇短篇小说《蚤起》,幸得主考官山东学政施闺章爱才如渴,在其考卷上批曰:“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蒲松龄遂一举成名。在县试、府试、院试皆获头名,“文名藉甚”。但21岁的蒲松龄一直赴考至71岁,前后考了17次,皆名落孙山。唐代科举以考诗赋为主,宋朝考经义与策论,至明清以“四书五经”为题考八股文。蒲松龄50年饱尝题海茫茫之苦,他72岁为山东学政黄叔琳赏识,拔为岁贡生,也称国子监的保送生。
蒲松龄一生与功名无缘,生活窘迫,只因他为人耿直与倔强,又不屑奉承拍马。看不起那些势利小人。家有薄田二十亩,几间破房,为谋生计,蒲松龄应知县孙蕙之请,做了几年宾客;后当了毕际友家私塾教师,以教书谋生,苦度光阴。蒲松龄一生无法摆脱科举之路,但他最大的乐趣却是“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一听到奇闻逸事,就如获至宝,越离奇的事,包括神鬼之说,特别有兴趣。蒲松龄为此索性开了一家茶馆,他知道云游四方的旅人见多识广,他便和茶客聊起鬼神世界的奇闻逸事,有位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蒲松龄对自己彬彬有礼,便讲了个“马骥漂洋过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家写了“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日积月累,他创作了一篇又一篇鬼怪故事,蒲松龄终于完成了他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说鬼,他笔下的鬼神各具面目,有的鬼充满了人性的温情脉脉,有些女鬼则是心地善良的美丽女子。在蒲松龄看来,在他历经坎坷的人间,鬼似乎比人多情而可爱,鬼神世界是他向往的一个美好天地。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揭示了对现实社会的不平,在油灯下,让思绪随墨香飘向神秘的虚幻世界。
《聊斋志异》共收入491篇文言短篇,内容涉及民间传说、神话、鬼怪、仙侠等各种题材,文中有寓言与虚幻的一面,但字里行间则透溢出现实主义精神,以《促织》《席方平》最具代表性。他写鬼,其实是写人,他的鬼世界揭示了人间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对科举制度、官场腐败、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作了隐喻的批判,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他笔下人物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如《莲香》《小谢》《宦娘》《鸦头》等。这是一部以写鬼神来深刻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洞察力与对人性的独到见解,也凝聚了作者一生的辛酸与痛苦。明文坛盟主王世贞借《聊斋志异》一读,大为感叹作者把鬼写活了:“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他欲以几百两黄金购买《聊斋志异》手稿,遭蒲松龄拒绝。
蒲松龄完成《聊斋志异》五年后,他在默默无闻中凄凉去世。这本“孤愤之书”先后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俗名《鬼狐传》。蒲松龄死后五十年,《聊斋志异》于乾隆三十一年正式出版,其手稿本现存于辽宁省图书馆。《聊斋志异》在世界各国拥有三十多个译本,他被誉为“中国短篇文言小说之王”。在聊斋城狐仙园内挂着耐人寻味的对联:“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