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能否真正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 大学AI+课堂不一样在哪里
第5版:焦点 2024-11-19

能否真正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

人类智能携手人工智能关注核心竞争力提升

2024年可谓全球高校AI升级的蓬发年,国内外顶尖学府纷纷率先启动“AI升级”探路——哈佛大学利用AI工具辅助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清华大学开展百门“AI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依托“学堂在线”借助“智谱清言”大模型对外辐射;浙江大学出版AI教材,研制AI实训平台,打造万门AI赋能课;麻省理工学院打造AI教育生态;密歇根大学提供开源大模型,面向师生打造AI工具箱……

对此,复旦大学全面启动AI课程。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与此同时,复旦对授课教师陆续开展AI算力使用培训,并开放与同济大学AI课程共建互选通道。

在7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首次提出“AI+HI”的概念:在人工智能推动大学人才培养变革的普遍共识下,AI越是无处不在,就越需要HI(Human Intelligence,即人类的智能)来互补。他指出,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AI更擅长于解决有规则可依、工作量巨大的问题,但是还不太擅长解决高度抽象、需要“灵光一现”方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更应该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将HI和AI携手让专业教育从繁杂的通用知识中解脱,关注其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的场景下,丁奎岭院士表示,上海交大正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AI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可用、融合教育可靠、人机关系可控。

“海内外高校的实践呈现只是知识融合和技术融合的模式,无论开展AI专业、AI课程,还是建设模式、生态或采购服务,对大学来说,最终都需要回答‘是否真正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的问题,这才是高等教育AI+的意义和可持续基础。”上海交大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教授介绍,今年上海交大发布“AI+HI”赋能教育教学三年行动方案,学校启动整体层面升级改革,将建设1个AI专业、10个AI+专业、20个AI+微专业、30个AI+实验实践项目,推出40个AI数字化教材、500个AI+课程及N个AI赋能的教学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沪上各所高校,在AI知识融入各学科专业的过程中,各模块学分的此消彼长如何平衡?删减哪些传统课程学分?如何激励AI专业教师去跨学科学院上基础课?由谁将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AI实践转换成课堂教学内容?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也受到巨大挑战,AI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对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等教学资源的新需求都需要解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