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 陆正伟 供图
扫码看怀念巴金聚合
今天,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上海大厦是巴金生前常来的地方,他来这里看望曹禺,与之畅谈,昨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相聚上海大厦,以“21世纪如何读巴金 以巴金作品为中心”为题进行学术研讨,向这位“把心交给读者”的老人,表达敬意。
新力量 研究后继有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认为,巴金的成就非常广阔,面对这样一个宽阔的巨人,我们的研究远远不够。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发展,我们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新的理论语境下,会不断地发现巴金留下来的问题具有新的光芒。继承巴金的传统,首先是对巴金展开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作用于中国现当代学术的发展,也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21世纪如何读巴金是一个新问题,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巴金、认识巴金,也从巴金身上获得新的力量。”
让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更感动的是一批年轻学者加入了研究巴金的队伍,他们带来了新的角度,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到来为巴金研究领域带来生机勃勃的气象。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随想录》等新文学的经典作品,以及他把心交给读者,为人民创作的崇高品格,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参与出版第一版《巴金全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存光提出:“希望我们的研究往更深的地方去,希望我们的研究永远后继有人。”
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调配社里较强的编辑力量,动员国内外顶尖的巴金研究专家学术力量,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代表新时代巴金研究学术水平的30卷32册《巴金全集》,将在年底推出。
新境地 年轻人读《随想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回忆起好几次与巴老的交往,1978年他去采访巴金,采访记录稿经巴老非常认真地修改,“因为他的四川话我听得不是很清楚,把人名都搞错了。”每隔一段时间,陈子善都会重温《随想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令陈子善最感到欣慰的是年轻研究者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他们对巴金思想、巴金文学的阐述,可能会达到新的境地。
“巴金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更在于思想;不仅在于作品,更在于人格;不仅在于过去,更在于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这样认为。他回忆起自己首次走进巴金故居时,想象中巴金应该在宽大的写字台上写作,但事实上,巴金经常在一个铺着一块布的缝纫机上写作,更让他震惊的是,巴金家里床很多,甚至阳台上都放着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提出,巴老讲过,他是把《随想录》当作遗嘱写的,“巴老内在的动力是心里存在的把心交给读者的求真意志。”
关于《随想录》,陈思和在给学生上课时总是一篇篇读,一篇篇讨论,每一次上课都有新的体会,而今天的年轻人读《随想录》会产生很多问题困惑不解,因此陈思和一直想编一本《随想录》的注释本。虽然注释本还没有完成,但可贵的是,一些90后,00后的学生已经读巴金读出了自己的成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认为,21世纪为什么读《随想录》?《随想录》有一种对个人生命尊严的高度尊重,《随想录》里反反复复讲要让生命开花,如果中国梦能实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灿烂绽放。“《随想录》是白焰,温度更高,感情、思想也更深沉。”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链接
本报夜光杯“十日谈”邀请巴金生前的工作人员、与巴金接触过的作家、巴金的研究者、巴金的读者等,一起怀念巴金,感受巴金的爱。今撷取部分以飨读者。
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小时候,尚是‘四少爷’的巴金,就得到了母亲爱的教育,包括对家里仆人的爱;长大了,有了信仰,他更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正义。对于他来讲,这些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在这一点上,巴金的确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陆正伟(巴金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冰心说,玫瑰不但有颜色还有刺,说明有风骨,它与别的花不同,以刺闻名,一个人没有刺,也就没了风骨。巴金敢于讲真话,是个有风骨的人。
宋思衡(钢琴家):我不希望巴老只变成文学史上的一个名字。巴老最喜与读者交流,这也符合他的愿望以及“把心交给读者”的理念。我为巴金演奏,也是希望通过更多形式让经典作品离读者近些,更近些。
丰南颖(丰子恺长孙女):当年公公和巴金先生是好朋友。巴金先生在公公去世后,写下了缅怀公公《怀念丰先生》一文。现在公公和巴金先生在天国相会了,愿他们能在那儿自由地交往、绘画并创作更多的文学作品!
韦泱(作家):我收藏了若干巴金的珍贵签名本,这是文学前辈的馈赠,也是友情的印记。这些都是我与巴金先生,与文化老人的难忘书缘啊!
沈琦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