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在“自然大课堂”中沉浸式“解读”树木 貉密度基本持平  遇见率降低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11-25
“城市树木保护行动”系列课程在申城街头“开讲”

在“自然大课堂”中沉浸式“解读”树木

“悬铃木掉落的‘屑屑’总是让我过敏,怎么减少果毛?”“为什么行道树不能种果树?”“上海最年长的树在哪里?”这些有关城市树木的问题,你思考过吗?昨天,由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发的“城市树木保护行动”自然教育系列课程,首次在嘉定古树公园、黄浦瑞金二路林荫片区、杨浦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同步举办。约130位市民走上申城街头,在“城市中的自然”这个“教育大课堂”中,探寻树木的奥秘。

亲自动手丈量树木

上午,思南路上的悬铃木已经披上“彩衣”,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秋色观赏季。跟随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行道树专家梁晶的脚步,16名孩子对行道树一棵棵观察。“树皮上的一道道痕迹,原来是天牛的粪便,看到痕迹就知道树干中曾经有天牛。”“快看,树干上还会长蘑菇!”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在老师身边,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随后,他们还亲自动手丈量树干周长和树穴距离,几人手拉手抱着树干,“沉浸式”感受大树的粗壮。

低年龄的孩子则热衷于捡树叶做书签。“我要做一枚彩色的书签!”一名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孩兴奋地说。她摸了摸树皮,向妈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大树好‘毛’,它们会像人一样受伤的。”

专家为市民讲述了上海林荫道的建设历史,邀请孩子们从城市规划角度讨论行道树筛选方案,并在复兴中路和复兴公园开展林荫树种的数据采集,写下保护建议。

科普讲座妙趣横生

用脚步丈量城市之前,这些孩子已在室内课堂聆听了一个小时的讲座。无人机怎么筛查树木的风险点?要先让它去“学习”树洞长什么样。法国梧桐的果毛如何减少?用风炮机向树冠喷细小的水珠,借助风雾模拟“下雨”将果毛吸附到地面。杨树、悬铃木、大王椰子分别是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代表性行道树,试一试为它们画上正确的连线。在妙趣横生的授课过程中,亲子家庭重新审视了身边的这些“植物朋友”,还填写了“学习单”。

来自海华小学三年级的小媛子(化名)平时很喜欢自然科普,也参加过一系列“自然笔记”系列课程。这次小媛子的妈妈看到“绿博士”微信公众号上的招募帖,就为孩子报名了。聊到印象最深的部分,小媛子说:“小区里银杏的果实被压爆后特别臭,老师说多种雄株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Alex则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么去解决树木落叶、飘絮的问题,还认识了“大王椰子”这种树。

梁晶告诉记者,如今的孩子思路特别开阔,会问许多很专业又出乎意料的问题,为管理部门打开了思路。“比如他们会问可不可以种植果树作为行道树,我就会解释观赏树和行道树的适生条件有区别,行道树一般选用对树穴、土壤、养分要求不那么高的树种。此外,果毛飘絮的问题、香樟‘黑果子’的关注度也很高。”他表示,今后在授课中可能会结合“捡秋”等热度较高的活动,让市民更好地领略上海美丽而短暂的秋色。

开发真实场景课程

除了行道树,古树保护和病虫害防治也是课程主题。在嘉定古树公园,0001号古悬铃木悄然“换装”。在现场,古树专家细心讲解了它的保护历史,展现了古树名木数字化的“小秘密”,并邀请青少年化身“古树普查员”,体验古树管理的真实场景。

在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城市中的昆虫“朋友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植物保护专家邀请青少年扮演“害虫侦探”助手,以分析“案发现场”来寻找“嫌疑虫”,发现借助天敌防治虫害的“应对策略”。

记者获悉,课程由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绿博士”绿化科普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策划实施。在市科委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支持下,未来将融合城市生态资源,继续推进青少年科普课程研发和实施,以期通过真实的场景设计和科学的实践调研,不断启发青少年探究城市树木保护新方向,引导中小学生关心和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