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凤凰台上忆吹箫 秋日山居次晁无咎韵 弹琴醒暮酒(中国画) 诗僧和僧诗 《我的太阳》三种唱法 集邮启蒙 普通人的内心,也是一片森林 温暖之人
第14版:夜光杯 2024-11-27

集邮启蒙

祝建国

我们读小学时,下午不上课。老师让住在附近的几个同学在组长家的弄堂里自己开“小小班”。每天“小小班”快结束时,在邮局工作的邻居小胡就会骑着绿色自行车路过这里,我便跳上后座,和他一起送信。时间一长,信封上贴的花花绿绿的邮票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口袋里揣上一把小剪刀,每当看到漂亮的邮票时,就跟着过去向收信人讨要,得到同意后立马掏出剪刀剪下来夹在书里。就这样,到小学毕业时,居然收到了一堆信销票。不过那时并没有被提到集邮的高度,只是一种玩具。

1979年9月,中国邮票总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重新开业,恢复办理集邮业务;1980年1月,停顿了14年之久的《集邮》杂志正式复刊。“集邮热”在上海乃至全国逐步兴起。1981年寒假后,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陈海燕召集各高校学生会主席会议,商讨成立大学生业余社团事宜。会议决定第一批成立4家社团,它们是:集邮、摄影、书法和UFO协会。1981年5月8日,由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主管的上海市大学生集邮协会成立。此后,各个高校的集邮协会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并先后作为会员单位加入。我也在学校向团委和学生会申请,发起成立了集邮协会,并成为上海电专(现上海电力大学)邮协的首任会长和市大学生邮协理事。所以,正儿八经的集邮,应该从这时算起。

市大学生邮协初创时,潘巨东被聘为顾问,潘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集邮家,熟悉多国语言,以收集世界各国国旗、地图、领袖人物邮票及航天邮票见长,藏品极为丰富。当年我非常喜欢外国邮票,与潘老师接触比较多,有幸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至今难以忘怀。那时集邮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做专题邮集时,对外国邮票的需求量非常大,上海老西门新华书店抓住了机会,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家合法出售袋装外国邮票的店家。但是,由于进货渠道复杂等原因,这些邮票鱼龙混杂,一些邮票看起来很漂亮,其实并非真品。潘老师发现后,先是撰文指导大家如何识别这些“花纸头”,后又在我们会刊《大学生集邮》上发起讨论,避免集邮者受骗上当。老西门新华书店后来特地聘请潘老师作为顾问来作鉴定,他一下子忙不过来,就带着我一起参加了这项工作。老西门新华书店的外邮柜台后来生意非常火爆,常常是排队形成长龙,成为老西门当年最热闹的商店。

我那时住在潘老师家附近,几乎每个周日(当时还是单休)都会抽空去他家学习集邮和邮票鉴定知识。潘老师有一套厚厚的斯科特邮票目录,这在当年是非常稀罕的,国内没有几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目录。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对照目录来辨别邮票的真伪。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逐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在鉴别外国邮票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心得。潘老师还很注重培养我们年轻人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曾亲笔书写了多封介绍信给一些专家,请他们对我的邮集和邮文给予指点,其中就包括搞航空专题集邮的周光复和俞见芳老师。他还为大学生邮协联系了上海和外地的多家基层邮协,举行联谊活动。

1984年5月16日,大学毕业之际,我有幸与26位大学生邮协的代表一起参加了上海市集邮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如邮友小谢所言,我们都是集邮的“革命种子”,走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葡萄糖厂工作,2个月后,厂集邮协会成立,我成为首任会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