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工作在街头巷尾、操心社区的大小事务,“小巷总理”是连接城市与人民的关键“支点”。昨天,本市“小巷总理”代表及其家属、工作团队走进“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亲身感受五年来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创新实践探索,在观展中探索感悟基层社区治理的更多可能。
“民生盛景”跃然眼前
步入主题展,一幅人民城市实景画卷徐徐展开,日新月异的“民生盛景”跃然眼前。从破败不堪的老式石库门里弄,到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浦东新区长岛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从天翻地覆的变化中看到了人民城市建设的高度、速度与温度,“不论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方法与效能,人民城市理念都是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指引和动力。”
展览一隅还原了旧改前市中心旧住房里弄的晒台,晾衣架上挂着“咸肉”,袜子下方摆着脸盆,瞬间勾起了大家儿时的回忆。“小巷总理”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上海市民们曾经蜗居老房的日常生活细节。“亭子间、老虎天窗,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岁月中的印记。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社区治理的实践者,我们也要接好‘接力棒’,为人民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李秀勤说。
“一站式·一件事”展项还原了浦东机场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和黄浦区“一网通办”市民云旗舰店的服务场景。这是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第二次观展,已是“熟门熟路”的她向其他“小巷总理”分享起了自己的观察:“以前,外国人来到上海,办理电话卡、支付手续等服务较为零散,如今的一站式服务不仅提高了外国人办事的便捷性,也让人民城市更加国际化。”
盛弘还注意到,展览的“人民城市,建言有我”展板上,出现了两张“熟面孔”,一位来自土耳其,一位来自尼泊尔,他们通过基层立法点参与到了人民城市的建设中,就社区治理、垃圾分类等方面提出了多条建议,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集众智赋能社区治理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展览的第六篇章总结展示了“小巷总理”们的社区治理经验与特色工作方法,他们也在展板前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
展览现场,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虞净指着展板上的照片,介绍着其中的来龙去脉——多年前,辽源西路190弄、铁路工房、打虎山路1弄三个仅有一墙之隔的毗邻小区打通围墙,组成了辽源花苑小区,但原辽源西路190弄居民楼门前的道路上,密密麻麻地散布着约40个窨井盖,不太美观。在居民干部的提议下,2019年,五环居民区党总支动员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发挥想象力,来了场“亲子涂鸦”,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些窨井盖成了社区更新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这条路上加装了4部电梯,遮住了大部分窨井盖,虽然可惜,但也证明着,我们的社区环境正越变越好。”虞净说。
看到上海基层社区治理的丰硕成果,作为参与者的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倍感幸运。近年来,她创建了“幸福邻里”党建品牌,协同“三驾马车”,充分盘活社区内生与外部资源,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魏瑛说,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了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比如,“幸福先锋队”已集聚了40余名中青年人,参与社区微更新、小区停车难等民生项目的改善工作,以独特的视角赋能社区治理。
这次观展,魏瑛也看到了许多基层社区治理的优秀案例。平时,她就会和许多书记保持互动,互相探讨社区治理的经验方法。“这次观展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已经和他们约好,要带团队过去学习这些案例中的先进做法,不断创新社区的治理实践。”
“‘小巷总理’理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要把社区当成自己家,居民才会把我们当家人。”这两年,李秀勤也欣喜地发现,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未来,她将继续以人民城市建设为目标,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在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落地生根,集众智、汇众力,让社区居民的“金点子”转化成“金钥匙”,叩开人民生活的幸福之门。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