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光
为《爱情神话》的上海气质共情的观众,此番试图在其“平行篇”《好东西》里重温海上风情之时,发现同一个导演的这一部作品其实与上一部交集不多。日前在巴金诞辰120周年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谈及秉承巴金理念“把心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提出了当前相当具体的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信息、假的信息,真的文艺评论、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此时,文艺评论家应该做些什么?”日前,上海文艺评论基地在上戏揭牌,焦点议题是:如今,人民大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社会日益多元,常识也变得多义;网络的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并无学术背景的,也可以成为网上文艺评论达人,而当前文艺评论天然的写作队伍出自文艺学、影视戏剧学、音乐学等“专业”或“理论”学科的师生,很多人还在一个“误区”里转圈圈——文艺评论是要写给“知识精英”看的。所谓“知识精英”分两类:与被评价的作品相关的创作者,评论的提前介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作品质量;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他们需要更理性更具启发性的互动。但是,“知识精英”终究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个部分。基于艺术规律、饱含真知灼见、格局顶天立地、行文温暖动人的文章,一定会让更多人产生互动与共鸣。所以,文艺评论的读者,本该就是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轻松但不轻飘、通俗但不粗俗、尖锐但不尖刻、深沉但不深奥,这也是文艺评论理应坚守的“高不冷、低有格”:即将高冷的写得“不冷”、将通俗的写得不俗且具格调。
“文艺”,是“文化艺术”的简称,文化艺术门类其实也是隔行如隔山的。文学的最小单位是“字”;戏剧的最小单位是“场面”;影视的最小单位是“镜头”;曲目的最小单位是“音符”……因而,当前文艺评论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跨界熟稔文艺的各种门类及其艺术规律,尤其是当前艺术作品总在“跨界融合”,而人民大众却往往被算法囿于各自的信息茧房中。人人都爱文艺,个个都会拍短视频,但是把影视、戏剧等作为“专业”去学习且要学有所成,也就是中戏、上戏、北电、上音等一些屈指可数的艺术名校。九成以上的人口可能并不熟悉艺术规律,但依旧可以有感性的共鸣,只要观点说得清、道得明、立得住、传得开,就是好的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中的艺术普及很重要。“高冷”就是相对冷门的艺术规律,通过贴生活、接地气、通人心的共情文风,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悲剧”就是“悲戚戚的剧”吗?并不是。悲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是每一个人都做了他(她)认为对的事,但是彼此相遇就悲催了——其实是价值观碰撞后,各自坚持各自的“真理”而形成的悲剧,就好比韩剧《太阳的后裔》讲述在男战士与女医生,一个为和平而杀人,一个是人都要救——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导致爱不下去的悲剧。让大众从喜爱的作品里提炼出“有格调”的知识点就是“低有格”。
广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必定是做到了“高不冷,低有格”——这也是当前大批舞剧拥趸众的原因之一。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上了央视春晚的《渔光曲》片段——这一段婀娜的群舞如果去掉,并不影响舞剧的剧情推进,但是充分体现了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融合之美,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这也符合舞剧的一个艺术规律——舞蹈之美很重要。
文艺评论家如果不能以文艺创作者来自我定位,以考虑观众接受度的思路和文风来撰写,那么,这样的文艺评论最终必将失去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