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臂膊撑子胳膊肘 耳朵勿灵听豁边 想起老早行路难 水笋烧肉滋味浓 大舞台对过——天晓得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4-12-22

臂膊撑子胳膊肘

◆ 叶世荪

上海话里的“臂膊撑子”和普通话的“胳膊肘”指的是同一样东西,“臂膊”(读若bi bo)就是手臂、胳膊、除手掌之外的上肢。有沪上熟语:“拳头朝外打,臂膊朝里弯”,意思是一致对外;也有反过来说“臂膊朝外弯”的,比喻做事不合常理、违反常规,颇有吃里扒外的意味。又有熟语说:“逃走鳗鲡臂膊大”,那是对无法印证之事夸大其词;过去形容某公自持身强力壮,不怕对方人多势众,还可以说:“拳头大,臂膊粗,哪怕他兄弟多做多”。不只口述熟语,这条臂膊还经常出现在上海人的作文里:鲁迅《且介亭杂文》:“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茅盾《子夜》:“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金宇澄《繁花》描写舞厅着火时,“旁边的高跟鞋女人,忽然一把抱紧陶陶两条臂膊,哭出声音”;然后,“潘静,高跟鞋女人,拉紧陶陶两条臂膊”,狼狈穿过马路。

“臂膊”两字,自古就是指人的上肢;也有人细致划分,把肘至腕称作“臂”,肩至肘称作“膊”;然而用得较多的仍是“臂膊”一词。唐代浮薄骄慢的路德延以《孩儿诗五十韵》讥讽上司朱友谦:“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虽说比喻生动有趣、别出心裁,但揶揄臂膊肥短恰恰触到这位河中节度使的软肋,因为唐高宗曾私下评议:“冀王虽甚贵,然恨其臂短耳!”结果是:路德延被沉黄河。此外,历代文献提到“臂膊”的还有:唐代《周书》:“世言李穆、蔡佑,丞相臂膊;耿豪、王勇,丞相咽喉”;元代关汉卿《五侯宴》:“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泪漫漫的扯住衣服”;明代《水浒传》:“那蒋门神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清代《野叟暴言》:“靳仁文欲起事,因京东京南两寺败坏,折了臂膊,丧了军资”;《海上花列传》:“李浣芳只道是有甚顽意儿,扳开玉甫臂膊要看”等。

现如今,普通话里已不用“臂膊”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也将之归入方言,代之以臂膀、胳膊等词语;但上海人总感到“胳膊”两字说来拗口,连沪音直读的“塑料普通话”也难以纳其入内,反倒是浏览古籍遇见“臂膊”默读起来更觉顺畅丝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