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十二届上海市委六次全会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其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自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在上海召开以来,“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已超越单纯的时间概念,成为衡量居民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重要标准。如今,上海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小确幸”:社区食堂提供实惠可口的餐食,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社区“宝宝屋”为家庭提供临时托幼便利,社区街角的口袋公园和绿道成为居民散步、骑行的休闲好去处……这些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配置,正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以更丰富的形式满足了超大城市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适应了全年龄段人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圈服务需求。
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需要注重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叠加效应,共同推动生活圈公共服务项目的落地与实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则是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例如,上周末正式开业的“塘桥美好生活馆”,集社区食堂、一网通办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就是由浦东新区塘桥街道与光明食品集团旗下上海康养集团携手合作,将原本的闲置仓库加以改造而成,探索推动了“产业+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
社会组织在多元主体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虹口区共有8个街道,从南至北由“一江一河”跨越内环、中环,各自资源特色鲜明,发展定位各异。以嘉兴路街道的瑞虹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年轻人较多。“楼下坐坐瑞虹共享会客厅·天虹站”致力于打造一个立足天虹、辐射环瑞虹街区的街区共享客厅。通过前期参与式调研,形成了围绕社群大联盟组建的运营思路,已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
居民的广泛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他们的需求也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月初,普陀区曹杨街道与上海市测绘院共同推出了曹杨新村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电子地图Pro版,其中新增了“意见征集”板块。通过向居民征求需求意见,精准识别居民需求,全面梳理现有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盲点”,为决策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就要从过去“缺什么补什么”,逐步进阶为“因圈施策”;从过去“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对不对”,全力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转化为“社区图景”,落实为“服务场景”。通过优化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和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能级提升到新高度,让居民在更便捷、高效、温馨的生活环境中,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