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打造“崇明样本”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
第7版:专题 2024-12-31

打造“崇明样本”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

今年7月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上海实现了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在崇明这片生态绿洲上,不仅自然风貌令人赞叹,更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让人沉醉。从自然遗产到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崇明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态、历史与人文的动人故事,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增添了精神滋养。

为传承崇明文脉,以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赋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当前崇明区正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崇明样本”,并制定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2024—2027年,以提升崇明精神凝聚力、崇明文化影响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等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凝心铸魂”“崇德明礼”“融合提升”“文化赋能”四大计划。到2027年,理论武装不断增强,文明风尚更加浸润人心,主流思想舆论更加强劲有力,崇明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江南文脉、崇明特质的文化建设之路。

传承保护

崇明区现有非遗项目40个,包括国家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17个和区级项目20个,各级传承人总数为96人。一批具有崇明特色、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正不断涌现。新时代背景下,崇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通过创新与融合,让其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的重要实践。

坐落在崇明港西镇北双村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创办于2008年5月。今年,这座音乐馆入选成为了上海市非遗示范点。音乐馆的主人杨刚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从小热爱民乐,改革开放后,他“下海”经商,并获得了成功。“有了一定资源后,我就想自己收集民间音乐史料,既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也是对家乡和社会的一种回馈。”已越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腰板笔直、声音洪亮,充满了激情。

这栋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音乐馆,以江南丝竹和琵琶艺术(瀛洲古调)国家级非遗项目及相关民间音乐的抢救、整理、编创、演绎、传承、传播等为主要内容。馆内存放了杨刚历年来在全国各地搜集的各类民间音乐曲谱、文论、唱片、手稿、乐器等一万多件。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由于历史原因,如今能演奏瀛洲古调的人屈指可数,曲谱也已流失不少;江南丝竹(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崇明派琵琶”大师王东阳创于新河镇。为了把收藏的上百年的古谱、工尺谱保存好,再“翻译”为现代简谱,供后人演奏,阳刚民间音乐馆还专门建立了音乐数据库,通过古本扫描、影像资料,正以电子形式悉数入库,永久留存。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众多音乐专业学生和老师撰写民间音乐研究论文考据的重要资料库。

“民乐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创新。”杨刚说,为推动江南丝竹音乐新作品创作,目前有近三十首作品面世,其中《东滩晨曲》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编入中小学拓展型课教材,《美丽瀛洲》被编入国家“十二五”项目——全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

近年来,崇明通过文教结合的方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阳刚音乐馆也成为崇明青少年民乐传承基地,在孩子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音乐馆还联络发起成立“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和“江南雅韵”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传播演奏视频,在长三角地区乃至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乐团还频繁走进社区、农田,以鲜活的演出形式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也让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杨刚深知,传统不是陈旧或僵化的象征,而是文化的延续与再生,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滋养着当代文化的发展。十年间投入千万,他无悔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虽然传统音乐文化不能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无价之宝。”杨刚如是说。他将音乐馆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一个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的家,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民乐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焕发新生

非遗要在新的时代找准一席之地,实现“活化”传承,其前提在于不断拓宽自我“造血”功能。在这一背景下,非遗不仅是文化领域的焦点,也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崇明老白酒便是这一趋势下的鲜活例证。

“老白酒”不仅是崇明人特有的酒品,更是崇明的象征与符号。老白酒又称“米酒”,以纯糯米酿制,味道甜润,有别于一般的白酒和黄酒。祖先们利用崇明优越的自然条件,发酵、贮存、生产这种酒,作为上海地区独有的酒种,它渗透在崇明发展的沧海桑田中。

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陆酿造”)可以称得上是崇明岛上历久弥新的一棵“老树”。它的前身是同德酒坊,创办于1919年。1950年联合五家酱园,合营为崇明大陆酱酒厂。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守着崇明老白酒的传统酿造技法。2009年“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大陆酿造有限公司也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陆酿造并未止步于传统。企业结合百年古法工艺和现代酿造技艺,近年陆续开发出老白酒、威士忌、米酒、米露、甜酒酿等36种产品,其品牌“公鸡”也于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品牌,在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

和很多老字号一样,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品牌竞争空前激烈的大环境下,大陆酿造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就在今年夏天,大陆酿造打造的直营店“大陆优选”在崇明万达广场开业,实现“非遗+商圈”的双向赋能。“区别于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在直营店里,产品可以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公司负责人告诉介绍说,把直营店开到繁华商圈是创新也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希望能让企业更快掌握市场信息,更好地适应市场并得到反馈,从而打造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让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

对此,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非遗融入多种消费场景,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也鼓励企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进行产品、技术、营销等各方面的创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在消费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有立足之地,引领市场风潮。”

走出国门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在崇明,一批非遗传承人主动创新,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精准施策,形成传承保护强大合力,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土布曾是崇明的支柱产业,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过去,崇明姑娘出嫁时,母亲都会拿出压箱底的土布给女儿做嫁衣。这种传承了数百年的土布文化,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女子一生中的重要时刻。2015年,崇明土布传统纺织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土布抢救工作就此开展,记忆中的土布也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举办土布纺织大赛、推出文旅扶持政策、组织行业探讨……用崇明土布制作而成的产品,在各类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平台上的“露脸”频率越来越高。

“布布瀛”非遗生活馆和木棉花开创意工坊,是崇明岛上知名度较高的土布文化传承基地,两家基地的负责人决定做这份事业的理由很相似:很喜欢,值得做。“从小就看老一辈人织布,家里也有妈妈传给我们的不少土布,想到这么美的土布以后会失传,就想让它‘活’起来。”“布布瀛”(以下简称“布布瀛”)非遗生活馆负责人周勤说。

随着近年来国风的兴起,土布文创类产品广受关注,“传承人”们干劲十足。“木棉花开”创意工坊的土布产品在网上发布后,受到不少大品牌的关注,今年和“野兽派”合作,推出的香囊产品成为热销款。“布布瀛”非遗生活馆设计出精致又时尚的手袋、玩偶、挂饰等土布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布布瀛”带着土布工艺品“勇闯”法国,参加了“法国图尔首届中国非遗文化节”。土布茶包、饰品、平安鹿等工艺品一经亮相,就得到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短短几天内,这批来自中国上海市崇明区的土布产品就卖空了。最近,“布布瀛”还接到了来自海外多家企业的合作意向。来自泰国的知名皮具品牌和饰品企业,都有意愿与“布布瀛”合作,打造融合土布元素的时尚单品。

“希望通过这些桥梁和纽带,让崇明非遗走出国门,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崇明的土布文化。”周勤说,未来,他们会以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的视角,将富有崇明特色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在国际舞台焕发新的生命力。女儿周雨昕也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对崇明土布产生了兴趣。如今,她从国外留学归来后,选择回到崇明,和母亲一起经营这份美好的事业。

崇明区文旅局表示: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近年来崇明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充分挖掘历史根脉、文化价值、精巧工艺和品牌故事,推动非遗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结硕果”。通过非遗工作室和文化资源配送,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建设多个非遗文化主题展示体验馆。依托重点文旅活动,打造系列非遗节庆,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以“非遗+文创”“非遗+科技”赋能产业,开发现代特色非遗产品,融入新消费场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弘扬工匠精神,让非遗文化世代传承,惠及后人,让崇明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