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受益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代,“50+”“60+”的“轻龄族”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充满渴望,对退休后的生活也有更多新期盼、新追求,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活力十足,热衷“走出家门”
“老年大学的学生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轻龄族’,以我们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近10%的学员为‘50+’。”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拒绝被年龄所限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丰富的兴趣爱好来延缓身心衰老。
别以为“轻龄族”的学习是在“打酱油”,他们往往有着更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伊晓婷说:“可能是为了职业发展、兴趣爱好或是个人成长,他们热衷于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相比面容和体态的年轻,这种心态让人更有活力和热情。”
“轻龄族”也乐于参与社交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交圈子。热衷于“走出家门”的“轻龄族”,普遍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也同时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伊晓婷说,因为“有钱有闲”,他们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兴趣的培养,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活出自我,实现社会价值
除了老有所乐,“轻龄族”还可以是“老有所为”的主力军。
“如何活出高质量人生,我最大的建议是建立自我核心价值。”伊晓婷说,退休后可以设定一些新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可以适时探索、发展更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如聚焦老年人互助、微环境维护、睦邻关系、社区事务等主题,拓宽志愿服务参与渠道,是发挥余热的有益方式。
“比如,全国老龄委发起的老年志愿服务行动‘银龄行动’,召集了广大老年志愿者发挥经验优势和技术专长,开展了很多支农支教、健康服务等公益行动,会有很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表示,对于刚刚转换身份的“轻龄族”来说,“被需要”“被认可”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过渡到退休生活中。“也可以从身边做起,参与社区治理。比方说,对小区里的乱停车、绿化养护、宠物问题等进行身体力行的整治,或者参与到社区高龄老人的关怀照护工作中。因为他们更了解老年人在心理、身体需求上的特殊性,共情之下更容易建立起沟通。而在对志愿服务内容逐步熟悉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我照顾的能力。”
满足需求,引入更多资源
“‘轻龄族’的精神文化需求迅猛增长,一方面表现在老年大学一席难求,一方面在于文旅消费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周海旺表示,“轻龄族”在年轻时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困于家庭事务,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退休后就有更多时间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他建议,面对这一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老年大学可以扩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比如,挖掘社区里的资源,组织“家门口的社区大学”,开展普惠性的老年教育活动。
伊晓婷则指出,尽管银发经济增长迅速,但总体供给并不充分和均衡。“很多商家已经关注到了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但整体上供给仍然不足,特别是在高品质、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方面。”
“能不能在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领域加强市场细分?能不能更好地满足‘轻龄族’对文化娱乐、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高需求?”她进一步指出,这部分人群也需要数字化服务,例如提供简洁、易用的购物和社交平台,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与保障,提供便捷有效的维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