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手术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防治形势严峻,早期肺癌的诊治是肺癌治疗的关键,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今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落地实施,其中,创新药阿来替尼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适应证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早期肺癌患者的治愈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为公众普及科学的肺癌防治知识,引导早期肺癌患者逐步实现治愈目标。
早筛早治
把握早期肺癌“治愈窗口期”
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以非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陈海泉教授介绍,肺癌的发病特征具有鲜明的特点,从人群分布来看,年龄、性别、吸烟史、遗传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等均对其产生影响。男性、吸烟者、老年人等是肺癌的传统高危人群。过去20年,女性、不吸烟和年轻人群早期肺癌高发,是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的新特点,这明确提示遗传和环境等其他因素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打破了以往认为肺癌主要由吸烟单一因素导致的传统认知局限。
早期肺癌仅限于肺支气管组织,尚未开启向远处转移的“征程”。早期肺癌往往隐匿无症状,人们容易忽视患病风险。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能够精准探测到1厘米以下的小结节,为临床把握精准治疗的黄金窗口期提供了有力支持。肺癌筛查策略针对低龄化趋势和低频筛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受检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病史等风险因素,精准定位高危人群。在低龄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不必每年筛查,但如果有吸烟史、家族遗传史或长期接触环境致癌因素的背景,仍需关注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
早期肺癌的治愈窗口期是实现患者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关键契机,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能够使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70%—90%。“治愈窗口期”干预的时间点受患者个体特质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特性的双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生长较慢,给医生和患者留出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抓紧这段时间争取根治。而小细胞肺癌恶性度较高,治愈窗口期较短,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手术切除是窗口期内最为有效的治疗途径,同时,辅助治疗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借助基因检测技术精准指导下的靶向药物治疗或免疫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精准狙击
早期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陈海泉教授带领团队在肺癌诊治领域不断探索,引领肺癌个体化治疗,开拓肺癌诊治“中国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纳入肺癌诊治国际指南,用于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造福更多肺癌患者。微创技术是肺癌乃至实体瘤外科治疗手段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器官微创为核心的“微创3.0”的创新理念提出,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切除,清扫肿瘤涉及的淋巴结,保留正常淋巴结,最大限度地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组织和免疫组织功能,强调精准性与个体化。2021年,陈海泉教授受邀参加哈佛大学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Gerald and Elaine Schuster胸外科讲坛,并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胸腔肿瘤学研讨会上发言。去年十月,陈海泉教授再次受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邀请,作为David J.Sugarbaker胸外科讲坛的2024年度嘉宾进行学术报告,介绍了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即便处于早期肺癌阶段,术后复发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因此复发预防成为确保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环节。术后辅助治疗手段多样,涵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特征的患者,如ALK融合突变患者,术后应用ALK抑制剂阿来替尼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能够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这也凸显了靶向治疗策略在精准打击癌细胞信号通路、提升早期肺癌治愈率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为肺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陈海泉教授指出,按照目标和病程进展,肺癌的治疗分为治愈早期肺癌、延长局部晚期或部分转移肺癌患者的生命,以及将广泛转移性或复发性肺癌转变为慢性病这三个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保政策的完善以及对肺癌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的深入,科学、精准、个体化的全程管理治疗策略将被运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这将为肺癌防治事业的整体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信心。 乔闳 图 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