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里的中国》中反映勤劳的中国人民画面
动画片中的列强正觊觎着中国的土地与财富
最近,不少中国网友被一部诞生于百年前的苏联动画片所吸引,它的名字叫《战火里的中国》,反映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支持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这部被重新发现的影片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又在历史长河里激起多少浪花?本文将为您揭开神秘面纱。
“不许干涉中国”
俄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于1906年,本质是由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几位芭蕾舞演员协助拍摄的木偶戏,没引起什么反响,直到19年后上映的《战火里的中国》,才使苏联(及俄罗斯)动画片站上世界艺术的巅峰。至于该片的问世,又与中苏人民之间的友谊密切相关。
上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大肆侵略中国,扶植各路军阀充当代理人,维护其势力范围。同时,列强对新生的苏联实施敌视政策,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等半殖民地国家与苏联发展关系。在此背景下,身在广东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誓将大革命洪流推向大江南北。
在此背景下,以英美日为首的列强加紧干涉中国内政。1923年7月3日,英国以所谓“赤祸”为借口,提议“国际共管中国”;1924年8月,港英当局豢养的广州商团叛乱,枪杀工农群众,孙中山下令平叛,英国政府却命令9艘军舰开进珠江,胁迫广东革命政府退让。消息传到海外,各国工人及左翼力量群情激奋,尤其在苏联,掀起了全国性声援中国革命的运动,提出“不许干涉中国”的响亮口号。孙中山称赞,来自苏联的支持对鼓舞广东革命军民的斗志意义重大。
这场影响深远的群众运动中,一些新颖的宣传手段发挥了巨大作用。9月5日,全苏工会组建“不许干涉中国”协会,一些知识分子提出要大量拍摄制作中国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广大劳动者了解“发生在遥远东方的伟大事件”。经过慎重考察,协会把拍摄宣传动画片任务交给全苏电影工业股份公司所属的苏联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技术学校,片名就叫《战火里的中国》。
年轻人的“激情之作”
此时,苏联动画产业还十分稚嫩,既缺资金技术,也缺乏拍摄经验,像电影技术学校动画处只有区区十人,之前只拍过时长一两分钟的样片。对几乎所有人来说,接拍《战火里的中国》完全是全新的探索。
该片的绘画团队由伊万·伊万诺夫-瓦诺、瓦连京娜、济纳伊达·勃鲁姆伯格姐妹、奥尔加·霍达塔耶娃、弗拉基米尔·苏捷耶夫等人组成,他们日后都成为世界级的动画片大师,而导演、摄影、剪辑则由尼古拉·霍达塔耶夫、尤里·梅尔库洛夫和泽囊·科米萨连科负责。得益于东方大学里的中国学生的帮助,这支对异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摄制团队很快进入状态,形成了由三部分组成的脚本,分别是“内忧外患的中国”“中国人民砸碎殖民枷锁”“苏联人民奋起支援”。
最终成型的动画片用了长达1000米的胶片,按照当时的播放速度,历时50分钟,堪称苏联长篇动画片的开山之作。年轻的绘画师首次在动画片里应用画册法,为达到类似美国迪士尼的动画特效,他们因陋就简,采用平面木偶技术,从纸板上把人物和物体切割下来,再固定到铰链上移动拍摄。绘画师瓦连京娜回忆:“那个年代,全苏联艺术界都充满转型的呼声,到处都在追求‘通风换气’,到处都是沸腾喧嚷,而《战火里的中国》正是一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作品。”尽管囿于制作人员经验不足,不太了解动画片制作的基本原则,《战火里的中国》存在些许不完善的地方,诸如绘画师挪动木偶的手指都被拍进镜头里,片中一些中国人形象还留有清代装束等等,但瑕不掩瑜。这部充满革命激情的影片一经问世,就受到国内外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
苏联《新时代》周刊曾提到,《战火里的中国》大大推进了“不许干涉中国”运动,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第比利斯等地,苏联工人看完影片后纷纷慷慨解囊,为坚持反帝斗争的上海、香港等地罢工工人捐款,“‘中国革命之火’已经在苏联动画里燃烧起来”。当时在苏联的上海老工人姚信诚曾回忆,他和苏联同事一起看过这部戏,“当地工会放映义务电影,规定谁要看电影,谁就该出钱,把钱收拢起来送到莫斯科,再转到中国来。苏联工友看完后还不过瘾,特意请我用方言演戏,激励更多的人捐钱捐物,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他提到一个故事,受《战火里的中国》的感染,不少苏联工厂自发编排类似题材话剧,有部剧里,一个工人跟一个农民说:“我是工人,你是农民,我打铁,你耕田,永远团结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
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