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一瞥
即将于今年上半年回搬新居的彭一小区居民满怀期待
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多一分改善。静安既有着韧性强劲的经济引擎,也有着至纤至悉的民生关怀——实施10幅零星旧改地块征收,启动最后一批7个“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改造项目;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开工203台、完工333台,完工量在全市“四连冠”;全年帮助1055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为939名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一组组数据连缀成线,让这片卓越城区的发展实绩有“温度”,民生答卷有“厚度”。
“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一老一小”,既是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也是一座城市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两端。近年来,静安区坚持把“一老一小”服务作为民生重点,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绘制出一张人民城市的“幸福地图”。
近日,历时3个月的筹备后,位于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百乐汇”社区长者食堂静邻餐厅崭新亮相。餐厅面积约200平方米,试运营期间每日提供约35种菜品。“食堂就在家门口,味道好,量也大,服务还贴心,省得‘买汏烧’了”,家住南山路的王老伯和老伴来试了试菜,赞不绝口。一旁,还有志愿者为老年居民现场线上申请老年人助餐服务,让符合条件的老年居民享受到相应的用餐折扣。
小饭碗里装起大民生。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一碗热饭”,是静安区做实做深做细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进一步解决辖区内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静安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一卡通吃”——只要是居住在静安区的本市户籍老人,凭一张敬老卡或社保卡等具有银联功能的卡,就可以实现区内社区长者食堂“静邻餐厅”一卡通吃,并享受统一8.5折优惠。
2024年,静安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1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173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善医养融合服务网络,上线“五床联动”智慧养老平台(一期),“五床联动”服务模式入选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为老助餐实现跨街镇“一网结算”,供餐能力保持全市领先;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户数保持中心城区前列……丰富多元的服务供给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了老年人,儿童友好理念也融入了城区发展建设的肌理。静安区建设上海市儿童友好先行实践区,发布静安区儿童友好地图,精心打造1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丰富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新建5个社区托育“宝宝屋”,完善“区早教中心—街镇指导站—科学育儿指导点”三级服务网络,全年为23万余人次提供育儿指导。
2025年,聚焦“一老一小”,静安区将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做好青少年儿童关爱工作,将暖心服务延伸至家门口,让夕阳更红、朝阳更美。
旧区改造
托举幸福生活
近日,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口的人行天桥成了彭一小区居民的看房“景观位”。彭一小区项目是迄今为止上海旧改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改造难度最高、情况最复杂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集中搬迁3年之后,在外过渡安置的2110户居民将于今年上半年回搬新居。
旧改前,彭一小区已有60多年的房龄,环境残破不堪、拥挤杂乱,走廊里堆满杂物,地面坑坑洼洼。76岁的忻铁牛是一名在这里居住了20余年的“老住户”。他与妻子住在一楼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三户人家合用厨卫,每次都要和邻居排“时间表”,“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旧改,幸福近在咫尺。”
2021年12月,彭一小区项目开工建设,新建94种房型2200余套住房。忻铁牛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期待能够早日搬回去,时不时前往“考察”一番:“改造后的新房厨卫独用,出门就是电梯,下楼还有健身房、花园与便民服务点,文化、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不远处就是医院和菜场。现在面对黄金地段、整齐漂亮的高层住房,兴奋得像做梦一样!”
旧改是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城区功能和形象、补齐发展短板的重大举措。2024年,静安区啃下“硬骨头”、按下“两旧”改造“加速键”,实施10幅零星旧改地块征收,启动最后一批7个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改造项目;“美丽家园”建设稳步推进,100.3万平方米旧住房修缮改造顺利完成。
2025年,静安区将全力攻坚零星旧改,实施陕西北路119弄等剩余6幅地块征收,确保年内全面收官;加速启动共和新路710弄等3个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项目,持续推进蕃瓜弄等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彭一小区居民回搬工作;实施8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做好屋面修缮、雨污分流等改造,建管一体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000张……以一张张“民生清单”,托举起无数百姓的幸福“安居梦”。
城市更新
擘画未来之城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作为中心城区的静安区,既有对历史风貌的保留、活化和利用,还有引领高质量发展、擘画未来之城的谋篇排阵。
新年伊始,百年老街巨鹿路开启了“人从众”模式——国际知名品牌路易威登的到来吸引了一众年轻消费者排队打卡。作为久负盛名的“巨富长”之一,巨鹿路横跨黄浦、静安两区,是一条市中心City walk的宝藏路线。为进一步提升街区“颜值”,静安区“美丽街区”建设项目将其打造为充满法式魅力的街区空间,海派生活气息、潮流网红商业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路易威登与巨鹿路“美丽街区”光影路灯联动,将艺术展览、时尚活动融入城市微更新中;众多老建筑焕然一新,不仅细心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与艺术氛围……这条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马路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除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乐土,静安区还致力于构筑创新创业创造的高地。数通链谷、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与走马塘整体转型区构成了市北高新区域“一谷一环一廊”的重要产业空间布局。数通链谷是上海首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将以“先导区、拓展区、辐射区、协同区”打造“通全球、链世界”的核心枢纽节点;静安国际科创社区推动产业、空间、文化的全面升级,营造科创的“街与巷”;走马塘整体转型区已启动更新6个地块,更新完毕后将释放共计约7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
城市更新既是建筑载体翻新,更是街区品质刷新、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功能焕新。2025年,静安区将进一步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实施梅龙镇广场等楼宇更新,促进南京西路沿线商办载体功能迭代;“一园一方案”推动2个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强化科创、文创等产业功能导入;深入推进张园、东斯文里保护性开发,加强彭浦机器厂、新中动力机厂等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实现风貌重现、功能重塑;用好“多师联创”机制,推进苏河湾、大宁商务更新单元规划研究;深入谋划大徐家阁、走马塘等区域整体更新,积极推动愚园路街区、巨富长片区焕新升级。
精细治理
传递城市“温度”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来,静安区持续探索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路径,既注重在科学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又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与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让“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之处。南京西路全长2933米,近40栋商务楼宇坐落于此,日均人流量超过120万人次。为此,静安区城运中心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打造“智慧保洁”应用场景,将线下业务标准和业务流程在线上进行归集整合,对保洁作业人员、工作量、点位信息、问题报警开展动态分析与监测,实现了在南京西路也能“席地而坐”。
社区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苏河湾万象天地是北站街道辖区内一个大型商业载体,周边商务楼集聚,外卖员、快递员时常穿梭其间,非机动车停放成为一大难题。苏河湾万象天地物业总经理姚冕介绍说,商场曾尝试过“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但收效甚微。为此,街道牵头协调各方,梳理了周边马路上的非机动车划线点位,根据外卖员、快递员的便利性设计动线,增设了3个非机动车停放点。如今,苏河湾万象天地天桥下方的一张醒目的标牌上标注着“快递、外卖临时停车点”,许多快递员、外卖员自觉地将非机动车停放在此处,还有安保人员在维持车辆秩序。“如今,乱停放现象大大减少,管理起来也省心。”姚冕说。
铺上绿道、添置乐园、打造水景,曾经略显沉闷暗淡的昌平路变身生活与自然深度融合、空间与功能互相渗透的“美丽街区”;32个“人民坊”、28个“六艺亭”投入使用,基本覆盖全区各个街镇,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过去一年,静安区持续推动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些变化看似“润物细无声”,却关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城区环境更加宜居、和谐。2025年,静安区将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同时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升级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不断提升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精心绘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的“工笔画”。
撰稿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