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达·花城号”总吨位14.19万吨,比首制船“爱达·魔都号”总长加长了17.4米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讯(记者 叶薇)今天上午,随着邮轮大烟囱的吊装到位,备受关注的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号船坞内实现了全船贯通的里程碑节点,全面转入全船内装工程、设备、系统调试下半场。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全船贯通,第二艘国产邮轮仅用时不到9个月,较首制船缩短了2个多月,建造速度比肩欧洲顶尖大型邮轮建造企业。
“爱达·花城号”总吨位14.19万吨,比首制船“爱达·魔都号”总吨位增加了0.67万吨,总长加长了17.4米,客房数量增加了19间,满载游客量达5232人;配置高达16层的庞大上层建筑,增加更具体验和乐趣的相关设施。
外高桥造船通过对首制船设计建造经验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邮轮建造工艺架构,构建了邮轮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培育了一支技艺精湛的邮轮工程专业技术队伍。在坞内搭载过程中,邮轮团队实施包括大型总段移位、舱室材料总段封舱等新工法、建造策略、关键工艺共106项,总段及船坞建造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如果把造船比喻成搭积木,那么第二艘大邮轮不仅搭得更快,还搭得更精准。技术团队相继攻克大型邮轮薄板分总段在激光复合焊接、运输吊装、总组搭载等全过程质量精度的控制技术,成效显著。全船77个总段、42个分段的吊装任务,分段总段全部一次到位,有效支撑了船体结构的快速、精准总装搭载。
建造效率的提高,更有数字化造船的功劳。比如,团队启用了全新可定制的轻量化数字模型下现场平台,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现场的可视化检验,工程人员即便坐在办公室,借助5G网络和AR眼镜,也能身临其境地“登船”,以“第一视角”勘查现场,完成工程验收和问题标注。
在设计端,大邮轮6万张图纸都已实现数字化,2500万个零件、600多个分段,全都化为三维模型。团队还推广应用移动端全三维电缆敷设技术,显著缩短设计与建造周期,整体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根据计划,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将于今年4月底进行第一次坞内起浮,2026年年底之前完工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