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
又到春节,亲朋好友间的彼此“投喂”又多了起来。每打开一个包裹,心中仿佛就又绽放了一朵礼花——“砰”的一声,幸福四溢、绚烂甜蜜,尽扫一年的风霜雪雨。
这一次的“砰”,来自遥远的边疆雪域。艺术家好友将她亲手制作的“江影溏心龙井卤蛋”装了满满两盒,然后派“巴旦木”“和田枣”“枸杞子”作为护花使者,上下左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同入箱,完美无缺地速递到了上海我的手中。揭盖的一瞬间,温柔独特的茶氤卤氲和着清清泠泠的雪花气息扑面而来,眼、耳、鼻、舌、身、意,齐齐被唤醒;迫不及待地剥开一颗、置于掌心,像观赏文物一样仔细观赏,果不其然,仍有独一无二的花纹印在琥珀般的蛋上;再轻轻从中间掰开,似凝非凝的溏心便如蜡梅吐蕊般缓缓舒展开来……
我点开微信,说:“谢谢吾友,收到了满满的温情和年味,喜欢吾友将生活过成艺术。”好友回我一个开怀大笑,说:“就是为了和你分享我的拿手蛋。”我也大笑,回复她:“我的幸福蛋。”很快,一段长长的语音发了回来,好友说:“林紫,你知道吗?我发现啊,我和你分享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的趣味本来是1分,和你分享完了以后,它会变成6分,变成8分,变成10分,让我很有幸福感。可是,生活中好像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接收分享了,大家似乎越活越失去了兴致,再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他们,他们好像也没有什么感受和回应。我真是觉得很遗憾,如果人没有了精神层面的鲜活感,那生活该有多枯燥、多乏味呢?如果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之间,都失去了感受力、共享力,都无法同频相通,那又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呢?”我隔空频频点头。物质世界日益丰富的当下,几颗糖、一套新衣就可以激活的“过年啦”的快乐感,几个伙伴、一串鞭炮就可以加固的“好朋友”的认同感,几桌家宴、一台春晚就可以实现的“团团圆圆”的归属感……都到哪里去了呢?
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年轻的来访者前来咨询“回家过年”的苦恼。他们说,不是不想回家,可是实在不知道如何应对爸妈——好心好意买了礼物想孝敬他们,可是换来的常常是一顿数落:“你又乱花钱!”“这有什么好!”“朋友都不谈、买东西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当所有的分享都被如此拷问之时,那一颗颗原本热乎乎的分享之心,便只好在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化的生活里偃旗息鼓、缴械投降,日益委顿冰冷了下去。感受不到彼此的感受,卤蛋就只是卤蛋而已,这样飞越千山而来,又何苦、何必?
其实,面对亲友间的真诚分享,不带功利评判、敞开心扉的“受”,与不带功利目的、敞开心扉的“施”一样,都是美德。而要养成这样的美德,需要在我们的精神花园里、开辟一方小小的天地,在那里,种梦想,种情谊,种信念,种一颗又一颗小小的“幸福蛋”。
愿你这个春节: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