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蜡梅图(中国画) 灯盏糕 幸福蛋 晒经石上晒梦想 《蔷薇风暴》中的两种女性 当豆荚摇响我们的乳名
第8版:夜光杯 2025-02-01

灯盏糕

章忠建

若论温州美食界的“顶流”,非灯盏糕莫属。这种扁圆形油炸小吃通体金黄酥脆,不但外形酷似旧时的菜油灯盏,连气韵芬芳也颇有几分相似。

旧时,春节前后,看戏在村里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项目。我们小孩子虽然对看戏无感,但对这种热闹场面是趋之若鹜的。戏台外面自然少不了灯盏糕。两元一个,按当下时髦语言来说就是“吊打”一众零食。

在寒冬腊月里,暖手暖胃又暖心的特征赋予了这份小吃更多的吸引力。灯盏糕师傅本是我们村的理发师。村子不大,顾客不多,所以生意时断时续。“多门手艺,多个铜板。”他是特意去城里拜的师,不仅自食其力挣钱养家,还能给顾客带来舌尖和心尖的双重满足。

师傅边聊边做,丝毫不耽误生意。他舀起面粉汁,熟练地一抖,掐好分量,将勺子没入油锅,煎上几秒,待粉汁渐渐成形,用汤匙舀入白萝卜丝、瘦肉丝为馅料,又浇上一层粉汁,再入锅,煎至金黄,两张面皮浑然成一体。油锅里的热气在滋滋声的助攻下,升腾弥漫,向等待的顾客传递着温暖。出锅的灯盏糕一上沥油的钢丝架子就被“秒抢”而空,那一刻,等候的队伍有多长,时间就有多慢。然而,这分秒流逝的时间在等待中默默转化为美味,继而让人抬升了期望值,最后在师傅的“小心烫”的叮嘱声中得到了兑现。他就像个慈祥的长辈,唠叨声中有温情。我怎么会怕烫呢?拿到灯盏糕的那刻,我一手拨开拥挤的人群,一手拿着灯盏糕大快朵颐,嘴里的热量渐渐漾开,仿佛能温暖全身,助我抵御冬日里乡间的寒气。

关于灯盏糕的起源,一说是刘伯温义军的联络暗号,另一说是清朝光绪年间陈氏两兄弟在古城东门设摊贩卖灯盏糕为生,从此开始流传。不管是哪个说法,都从侧面印证这道美食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如今,它已跻身市级非遗美食之列,外观还是那副金黄的躯壳,灵魂却更丰盈了:馅料有猪肉、牛肉、羊肉、蛋黄、虾仁,甚至鲍鱼,每种口味对应不同的价格。大街小巷,一个三四平方米的空间就足以支起一个小铺,升腾的热气,温暖了来往的顾客。灯盏糕,无愧其名,它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大街小巷,抚慰千万人的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