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乙
徐克的新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热映中引来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此片完全偏向于徐克的《侠之大者》,而非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厚厚一本《射雕英雄传》成了编剧的素材,但恰是徐克的另辟蹊径,所谓形散神收,对于原著的解构,专注在“侠之大者”,看破剧情看内核,并不违背。此一版的郭靖,在笔者看来,甚至是最还原书中刻画的那一位,堪称目前影视作品中最郭靖、最大侠的郭靖。
在影片中,战争不似书中总是江湖隐晦的背景,反之是明明白白,处处惨烈呈现——纵贯山河,郭靖多次从多个角度旁观战争:天地苍茫白骨遍野,及至最终无可躲避,亲身加入。说起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实则出自《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的教诲,也是金庸武侠精神的核心体现。但在徐克版新片中,郭靖对大汗说的是“永怀怜悯之心,那才是侠之大者”,这可看作是徐片的价值所在。原著小说末尾写成吉思汗去世,郭靖南下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感慨世人苦难,不知何日方得太平。徐克对于这版《侠之大者》的领悟或是源自此。
影片中的成吉思汗欲强行取道宋境,郭靖守护的并不是金庸笔下的襄阳。之前,有评论说是影片集中从最后五章节的襄阳保卫战展开,但实际上,全片从未出现过“襄阳”城,郭、黄携手共护的只是一座无名边陲小城。金庸在小说中写郭靖守襄阳有过两次。一次就在《射雕英雄传》最后五章,郭靖、黄蓉在华山论剑后,听闻蒙古大军要攻打襄阳,赶往城中报信并助守,是其“为国为民”之开端。靖、蓉二人顾全大局,发动军民守城,蒙军忌惮郭靖虚张声势的“空城计”而退兵。金庸为了让20岁的郭靖成就侠名,将历史上的襄阳之战提前了,到了《神雕侠侣》和后来的《倚天屠龙记》,中年郭靖的守城和殉城,金庸描述了更多战争细节。蒙古大军再度进攻襄阳,金轮法王以郭襄作人质,郭靖大义为先,宁舍女儿也要保住襄阳。其间得黄药师排布的“二十八宿大阵”率军对敌,后又得杨过携小龙女救出郭襄,更杀大汗,才促使蒙军溃败。至于《倚天屠龙记》的汉蒙大战则着重在张无忌率江湖群雄以屠龙刀中的《武穆遗书》之启发,排兵布阵,将其记载的经典战例“兵困牛头山”活学活用,有效退敌。在这一版徐克的电影中,《武穆遗书》已送达郭靖手上,猜测或许会有第二部演绎。由此可见,虽符合历史上的多次襄阳战之名,但小说也已经是戏说了,时间人物与历史皆有所错乱。电影为了规避其中矛盾,保留线索,重构情节,其实都有据可循,有一定的合理性。
《射雕》的影视版本有多个,基本上都非常“忠于原著”,铁打的金庸,流水的江湖群英。因此,在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创作重点已偏离了金庸的原著,更聚焦于对“侠之大者”的探索,郭靖成了重中之重,这点上能理解为何徐克会选择肖战出演,显然并不全然从流量考虑。应该说从原著改编到郭靖形象的塑造,都表现了独到的新意,是符合徐氏向喜颠覆和创新的一贯风格的。这其实也并非首次,东方不败就是成功的先例。尽管这种再定义和与时俱进的更新,可能被认为背离了金庸。
影片一如徐片既往,擅用多线叙事和多视角呈现,打破原著的时间线,将故事的重要片段重组,逐步揭示人物的身份和秘密,以及事件的真相,令人在拼图中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保持观影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例如不断通过闪回和倒叙,展示郭靖的过去经历,蒙古的生活和江南的思念交织,逐一表露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他的选择和成长。
徐克一直以来对“侠”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如同这一版射雕不拘泥于原著的江湖恩怨快意恩仇,却借壳讲自己对于“侠之大者”的理解。这也是导演自己的变化和突破,在家国大义中,进一步回归本心,溯源“怜悯之心”。这样的改编自然会引起争议,一些观众可能会认为此片“辜负”了金庸。但笔者认为其对角色的突破,都是合理的突破,也符合当代观众的期待和思考,武侠内核得到了延续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原著的复制。无论如何,徐克拍出了自己的风格,在这一点上,期待值并没有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