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开启元宵节的不同方式
第15版:金色池塘 2025-02-10

开启元宵节的不同方式

图 IC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倍受瞩目。其实按照传统过了元宵才能算过完整个春节,可见元宵节的重要性。“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长者心中元宵节里看灯吃汤圆“团团圆圆”的好口彩,对他们来说也算是给春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元宵赛诗会

周洋

小孙子端端平日熟读唐诗宋词。他问奶奶:“同是月圆之夜,中秋有赛诗会,为何元宵节是猜灯谜?”奶奶听出他的小心思,果断决定,今年的元宵佳节安排一场家庭赛诗会。奶奶当裁判,爸爸、妈妈和端端各自备战,一较高下。

元宵之夜,华灯初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赛诗会拉开帷幕。爸爸第一个起身,带着自信的微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是明代唐伯虎的诗《元宵》!”端端抢答,并吟诵出诗的后四句。奶奶宣布两人各得三分。

妈妈也不遑多让,轻声诵道:“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话音刚落,端端接上:“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的《京都元夕》。”奶奶看小孙子一路通关,乐得合不拢嘴,还不忘豁翎子给他支招。“你选一首高难度的,才能稳操胜券哦。”

经奶奶提醒,端端眼睛一亮:“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声音带着些许稚嫩,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爸爸妈妈面面相觑。奶奶立刻启动倒计时,第一轮小孙子胜出。

随着比赛进行,一句句经典诗词在屋内回荡。奶奶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认真评判每个人的表现。最终,奶奶合上记分簿,摘下眼镜,笑着宣布小孙子赢得冠军。端端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就在这欢乐的当口,奶奶不慌不忙打开手机,徐徐放下投影幕布,手机投屏立刻回放出刚才赛诗会的点点滴滴。原来奶奶悄悄地用手机录制了完整视频。全家人都为奶奶跷起了大拇指:“原来您才是今晚的大赢家呀!”

在悉尼“闹”元宵

伦丰和

忘不了有一年在悉尼过元宵节的情形。那时我受外孙女琪琪之邀,参加killar(凯拉拉)小学的校园元宵节。

三点钟放学后,同学们从教室里纷纷冲向大操场。在喧天锣鼓声中,小小的舞狮队一跃而起,随着鼓点,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拿下狮头,露出小脑袋来,或摆起狮尾耀武扬威。狮舞的开场,拉开了元宵节的序幕,“老夫聊发少年狂”,那些白发老人也加入“闹”者的行列,跟着各种肤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起,随着舞狮队奔跑,鼓掌,叫喊;同时还不忘用手机抓拍精彩的画面,作为元宵节的礼物,送给万里之外的上海朋友。

在舞狮的引领下,全校的师生和前来观摩的家长也“闹”了起来。我手握濡墨的毛笔,在方方正正的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金发碧眼的小朋友格外亢奋,我把住他的手,也依葫芦画瓢学写“福”字。一位小朋友兴奋地把我墨迹刚干的“福”举过头顶,用现学的中国话喊着“福,I love you”。

华人家长“舌尖上的美食”的义卖,最受欢迎的。汤团、煎饺、馄饨,价廉物美,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我也闲不住,当起端盘子,抹桌子的服务员。有一位从堪培拉政府机构退休的公务员老爷爷,他边吃着鲜肉汤团边对孙子说,“delicious!delicious!(美味)”。

我在思索:一个仅四百来学生的小学,华人学生只有五六十人,而且分布在几个年级,怎能闹出这一台精彩的元宵盛会呢?从黑龙江来的王女士对我说:“阿拉是老乡,奶奶外婆们在异国他乡不再有地域之分了,都牢记‘我们是中国人’,都有‘三娘教子’的情怀。教育孩子勿忘根本和初心。”

祖孙同做兔子灯

徐琏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从古代流传至今。赏灯、玩灯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项目。记得小时候,每年元宵节,爷爷都要给我们孙辈做一只兔子灯拖着玩。

岁月如梭,如今我们成了爷爷奶奶,但亲手给孙辈做玩具的机会却不大有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大卖场的货架上什么玩具没有啊?各式各样的毛绒动物玩具、玩具车模型,什么益智拼图、奥特曼、高乐高等等,儿子家里,给孙女润夏买的玩具堆得满满当当的。

一年前,和小孙女一起出去逛豫园,路过小商品市场,孙女被那些七彩卡通、充电硅胶仿真发光的兔子灯吸引住了。兔子灯生意出奇地好,大人带着小孩来了一波又一波,孙女缠着爷爷也要买兔子灯。可是爷爷那次表现得不太爽气,为了培养孙女的动手能力,爷爷说服孙女“我们自己做个兔子灯”。孩子的好奇心顿时被激发,“好耶好耶,我和爷爷一起做兔子灯”。

做兔子灯对爷爷这个理工男而言,是小菜一碟。从小区找来竹竿,劈成小竹片,安全起见,这个活由爷爷来完成。把买来的白色纸用手工刀剪成一片片、一丝丝、黏在爷爷做的骨架上成为兔子的皮和毛,这个活由小孙女来干。整个制作过程有些艰难,甚至遭遇多次返工。花了一整天,当一只如真兔子般大小,挺着两只大耳朵,瞪着一双红眼睛,竖着毛茸茸短尾巴,脚蹬四个小木轮的兔子灯活灵活现出现在一家人面前时,大家不由自主拍手称好。元宵节那天,摁亮兔子腹中的电子小灯泡,小孙女感受到传统习俗延续下来的浓浓年味,为自己动手创造出的劳动成果而欢欣,爷爷在一旁眯眯笑,满满的成就感。

这样过节格外糯甜

李颖

小杜书记在兴花园已工作了三个年头。每到节日,他就一直牵挂着小区里的老人们。他们有的是独居,有的是老两口住,孩子们或工作繁忙,或出国在外,或距离较远无法常回来。这不,春节孩子们有些刚回来过,元宵节不是周末,孩子们基本上很少回。

当这些老人艳羡着那些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时,小杜书记心里有了主意。他召集来了居委干部、志愿者们,“我们一起包元宵,在严寒冬日里将社区的一片温暖送给老人们,怎么样?”

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赞同。于是齐头开始准备,糯米粉、黑芝麻馅、花生馅,还特意挑选寓意吉祥的图案,比如福字、寿桃等。大家有的和面、有的包馅、有的煮元宵,忙得不亦乐乎。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送到了老人们的家里,老人们开心得合不拢嘴,大家直言“这样的元宵格外糯甜,被人惦记着的感觉真好”。

晚上,当大多数家庭去赏花灯、猜灯谜时,小杜书记还是放心不下那些老人们,“他们独自在家应该很孤单吧?”

“小时绷着青脸皮,老来皱起红脸皮,生的熟的都能吃,酸的甜的都爱吃。猜猜看,这个答案是什么?”小杜书记在小区微信群里发出了第一个灯谜。群里瞬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是苹果,有的说是桃子,最后一位独居阿姨说“你们不常做饭,不就是西红柿嘛”,大家恍然大悟。

“旭日不出,打一字”,小杜书记精心挑选了一些简单又有趣的灯谜,老人们即使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也能轻松参与进来,小区群里欢声笑语,仿佛把喜庆氛围和对老人们的关怀牵挂汇聚到了一起,在一条条信息中传递着时代的新风尚。

乐将晚会“闹元宵”

费平

当别人家都在吃着汤圆过元宵节的时候,我和老伴却吃着另一种“元宵”过佳节——观看央视“元宵晚会”。

不知何因,我和老伴都不喜欢吃糯米制品,尤其近年血糖升高,汤圆在我家更无“立锥之地”。但民俗风情不能丢,元宵节讲究团团圆圆、家庭和美,于是我们经常把鱼圆、肉圆当汤圆吃……

除了物质“元宵”,还有精神“元宵”,那就是央视元宵晚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以来,我和老伴就参与“品尝”了。那喜气洋洋的歌舞、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我们领略了元宵节的传统风味与喜庆氛围。

就如吃汤圆有的人喜欢甜馅、有的钟情咸馅一样,我们老两口最青睐晚会中的相声小品,这些“汤圆”无论是温馨怡口的“豆沙”“黑洋酥”还是热浓味重的“猪肉”“虾仁”馅,都为元宵节增添了情趣、制造了快乐。

央视元宵晚会开始是录播,犹如店里买来的“汤圆”,口味好与差认命,之后改直播并在评选“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中可参与节目点播,好比是自己做“馅”口味随意。记得我和老伴曾经点播过温情满满的《夕阳情缘》《卫士与明星》和义愤激昂的《缺啥别缺德》《皮包公司》等。这些“汤圆”既饱于口腹,也滋养身心,当你下“筷”时,那清爽、甘醇、火辣、肥满的“食材”伴随灵魂随“味蕾”之跳动而愉悦,使我们尝到了人生真谛。

多年来元宵晚会形式在变,但温暖和陪伴不曾变,它就像家人一样,这一年不管过得如何,总是准时守候在那儿等你回家。

蛇年“元宵”又临,我们等待着“舌尖”上的美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