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怀
去看画展,看到一幅竹笋图,望着一根根可爱的竹笋,让我不由得想起大山深处的老家,想起儿时在老家挖竹笋吃竹笋的美好时光。
我的老家在大山深处,近山接远山,远山之外还是山,有着群山延绵、郁郁苍苍的竹林,乡亲们对竹笋有着特别的感情。
挖竹笋分为挖冬笋和挖春笋两种,春笋因冒出地面,挖起来比较简单,但挖冬笋却是需要技术的——首先要找笋,到哪里找、怎样找都是有讲究的;找笋需要眼力,挖笋就更是技术活了,没掌握技术,半天也挖不出来,或者把笋挖断。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常跟随大人上山挖竹笋,帮大人打下手,递递锄头、背篓,或者帮着松松土,看到挖出的一根根竹笋,孩子们的欢呼声在山间回荡,似乎挖竹笋比吃竹笋还快乐。
在老家,竹笋有很多种吃法,比如竹笋烧腊肉、青椒炒竹笋、油焖春笋……还有把竹笋煮熟后晾晒制作成笋干的,乡亲们称之为“玉兰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竹笋炒黄菜。刚从山上挖回的吸足了一整个冬天水分的白胖胖的鲜嫩竹笋,与家乡的黄菜一起炒,那真是难得的美味,也是乡亲们招待贵宾的佳肴。竹笋因其清香脆嫩、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大家喜爱,自古就被人们称作美味佳肴。《诗经》里有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春笋》里亦云:“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生活在竹林里,乡亲们有很多关于竹笋的故事,其中母亲改编的“哭竹生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说有一少年孟宗,从小父亡,由母亲拉扯大,但在一严冬,母亲病危,乡里郎中说要鲜笋做汤为饵才能治好病。而在冰封雪飘的寒冬,哪里有鲜笋,不想失去母亲的孟宗没有灰心,哭着来到竹林,由于他的诚意感动了竹神,从此便有了冬笋,孟宗也因此治好了母亲的病。
说到竹笋,又让我想起儿时乡亲们用嫩竹子造纸的事情。用嫩竹子造纸需等待竹笋长成竹子后,将其作为原材料来造纸,这种古老的造纸法,在我老家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儿时的老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似乎都不同程度懂这技术,至于到底流传了多久,我不清楚,问了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
用嫩竹子造纸,先将嫩竹子砍伐,剖成竹块,一捆一捆整好,放入水池,加上石灰,浸泡一年半载后捞出,将其打成浆,放进水槽搅拌均匀,用专用的帘子将湿漉柔软的纸张一张一张码起来,然后将其榨干。榨纸是很讲究技巧的,要分几次,用不同重量的木板榨,由轻到重,缓缓而动,榨不好,一天的活就白干了。榨干后的纸运回家,一张一张揭起来晾干、打捆。乡亲们有的会拿到市场上去卖,但这种手工纸大多时候是不愁卖的,常常是买家主动上门来买。用嫩竹子造纸换钱是儿时乡亲们的重要经济来源,记忆中,我们兄妹的学费大多就是用嫩竹子造纸换来的。
过年回乡看父母,兄妹闲聊时,我随口说想吃家乡的竹笋。过年时的竹笋是冬笋,还没长出地面,挖冬笋比挖春笋要困难得多,特别是寒冷天气要深入地下寻找更难。没想到年过七旬的父亲听到后,悄悄地扛着锄头到很远的竹林里去挖竹笋。看到父亲挖回的竹笋,看着父亲那被荆棘划伤的苍老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吃竹笋时,父亲说竹笋长成竹子需大约五年时间,前四年主要在积累,仅仅长几厘米,到第五年就破土而出,快速成长,然后用几周时间就长成了竹子。父亲说竹笋用几年时间来积累,才有了后面的迅速成长,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要打好基础,才能有后面好的发展,不打好基础,靠耍花架子是不行的。
父亲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也让我很受益。
家乡的竹笋,也许在旁人品尝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我却觉得回味无穷,是很多美食比不上的,这或许就是浓浓的乡愁,一种刻在心底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