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蒋荣
1964年9月我考进徐汇中学读初一。开学后第二天下午有一节劳动课,劳动委员冯海山同学安排我擦窗玻璃,他自己则挑了最繁重的拎水拖地板工作。不过,我早就注意到教室门角有两把新拖畚,因此第一时间抢到拖畚,和冯同学一起拖起教室地板来。
我从小就会用拖畚清洁家里的水泥地面,因此一用上学校的拖畚,就发觉特别顺手,擦地干净又非常吸水。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家后我就建议老妈去买一把像学校这样的好拖畚。不过,老妈说拖畚都是一个厂生产的,再贵都不顺手,而自己费劲扎的拖畚,用几次就会散。
一个星期六下午提前下课,我和殷福海同学走到学校大门口。突然,他快步走到一辆装满棉布条的黄鱼车旁,帮一位老伯从车上把一捆捆布条卸下往收发室边上的库房里搬,我也赶过去帮忙。殷同学告诉我,那位老伯是他的大伯,也是徐汇中学的老门卫。这些棉布条是学校以很低的价格买来的纺织厂下脚料,是用来扎拖畚的。他大伯会利用工余时间为学校扎拖畚。
又是一个星期六下午,我终于看到了殷老伯在库房前扎拖畚。只见十余根拖畚木棍竖着晾靠在墙边,殷老伯横跨坐在一个结实的长木条凳一端,先把一根约7厘米长的铁钉敲进离端头约3厘米的拖畚木棍中间,铁钉两端各在木棍外留出2厘米左右。接着,他把长短基本一致的布条一层层整齐地裹在木棍有铁钉的一端。布条不是平均置于铁钉两边,而是朝外端的布条短一些,朝木棍手拿的另一端留得长一点。然后,他又从材料筐里拿起一根直径起码2毫米的长铅丝,一头打个结,扣在木凳端头的大号木螺丝上,另一头沿着拖畚紧靠铁钉里侧紧裹的布条外绕两圈。殷老伯用钢丝钳使出全身力气拉紧,把铅丝的两端麻花状地绞牢,再用钢丝钳夹断长出的部分,又把还露出的铅丝头敲弯,深深地嵌入叠起的布条里。下一步是把布条长的一端180度翻下,完全遮住短布条和铁钉露出的部分,最后用和扎第一次一样的方法紧贴着铁钉外侧的位置扎上粗铅丝。经过里外两道粗铅丝扎紧的新拖畚就扎好了,远看像有一根直辫子的水母。
殷老伯告诉我,学校里用的拖畚都是他扎的,老师同学都说顺手耐用,每年为学校节约了不少支出,他还曾被评为优秀教工,因此非常开心。他还告诉我,那些用了很久的拖畚,他还会把能用的木棍和布条挑出来,整理后再利用,实在不行才丢弃。
不久后,我再次看到殷老伯扎拖畚时,那条长凳上多了个可转动的十字木把手,才知道那是个棘轮装置,用它扎拖畚省力方便又快。殷老伯说这是学校一位老师专门设计制作给他用的。
看过殷老伯扎拖畚,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家用的拖畚都用我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