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了,终于可以告别厨卫合用的日子了!”2月10日,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举行中兴路1377弄5—14号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生效仪式,现场锣鼓喧天、彩带飞舞,居民欢呼雀跃、热烈鼓掌。
记者获悉,该项目实现签约首日生效,涉及的范围为中兴路1377弄5—14号、中华新路706号,共146证居民。截至2月10日15时许,居民签约比例已达96.58%。本次改造将采用“拆一还一,原地回搬”的方式,新建一幢高层电梯住宅,并新增地下车库。这也意味着,居民们期盼已久的“新居梦”,即将变为现实。
居住环境差
居民生活苦
中兴路1377弄始建于1958年,大多房屋厨卫合用,少部分甚至没有卫生间,居民们深受管道堵塞、房屋漏水、墙面开裂等问题的困扰,生活苦不堪言,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兴路1377弄7号楼的居民施利玉今年72岁,在一楼一间约27平方米的屋子里生活了46年。走进门,一条狭窄的走廊映入眼帘,虽然屋外阳光明媚,但屋内依旧光线昏暗,开了灯才能看清。左侧的房间既是卧室、餐厅,也是客厅和储藏室。一眼望去,各类生活用品塞得满满当当,过道更是逼仄,只能容一人通行,转个身都费劲。抬起头,天花板上布满了黑色霉斑,施利玉每两三年就会请人粉刷一次,却没有丝毫改善。仔细嗅闻,房间内还散发着一股霉味。每到黄梅天,天花板和墙面上就开始“淌”水,她只能常年备着两三个被套,方便遮盖床铺。
中兴路1377弄14号楼的居民夏斯军今年62岁,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先前,父母和兄弟3人一起“蜗居”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最小的弟弟成了家,最多时7个人挤在一起。阳光照不进来,衣服只能晾到屋外;墙壁有了洞,就用砖头将就着堵上;卫生间里洗澡就漏水,物业电话几乎天天打。每到半夜,野猫老鼠乱窜,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但令他最为头疼的还是3户人家厨卫合用,每到高峰时间只能排队,邻里矛盾一触即发,“人有三急,实在等不了,只能一路奔到马路对面的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上厕所”。
厨卫全独用
老房迎新生
盼着盼着,好消息来了。夏斯军告诉记者,一听到要拆除重建,他们高兴得两个晚上都没睡着,“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改善居住环境,政策的阳光照到了我们”。
记者获悉,该项目于去年8月31日启动一轮居民意愿征询,首日以98%的同意率通过。11月17日,居民预签约工作正式启动。为了让居民们能住上心仪的新房,工作组实地走访居民家中,召开设计研讨会探究优化可行性,从居民实际生活的角度对方案反复分析修改。修改了15稿后,最终形成项目设计方案,设置了28种户型,保证居民的新居房间面积有一定增量,且都配有独用厨卫及阳台。
“整个项目虽然进展顺利,但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芷江西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徐海龙提到,该项目涉及的居民每户人数较多,可能住着一家三代。按照目前的政策,“人均面积小”是普遍存在的困境。为此,街道集结了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精兵强将,辅有处理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专业律师和设计团队一同攻坚克难。其间,工作组每日召开工作例会,实时对接,分享最新进展,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化解难题。
比如,一家三兄弟按照方案,新居仅有两间卧室,空间仍旧狭小,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历时近半年,工作组多次上门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并积极为最小的弟弟申请了廉租房补贴和特困供养政策。最终,三兄弟达成一致,顺利签了字。
带着温情的精细化服务,让居民从最初的疑虑抗拒到主动洽谈、签约,为宜居安居的幸福梦写下了生动注脚。徐海龙透露,该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正式生效后,还有搬场、改建等工作,预计居民两年后回搬。后续,街道将做好项目推进工作,让居民们早日开启新生活。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