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琳
近日,北外滩紫罗兰花海盛放,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赏花、拍照打卡。
花卉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也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有着不解之缘——上海花卉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既是国内外花卉贸易周转中心,又是中国重要的花卉消费市场。1986年,经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白玉兰成为了上海市花,以花象征这座城市担当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漫步申城,无论是公园绿地中的精心布局,还是市井巷弄里的随意点缀,花卉装点城市景观,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如今,花卉产业正在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比如,在松江区叶榭镇,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近25亿元的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云间·卉谷)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打造出集种植、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春节期间的花卉销售热潮,在这里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花卉产业的兴起是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在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压力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为上海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卉产业“枝繁叶茂”固然可喜,但许多消费场景仍受制于时令。如何让上海花经济实现由“花开一季”到“花开四时”?关键在于与其他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实现花卉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比如,将花卉种植与休闲旅游结合,打造花卉主题公园、观光农场等;将花卉与健康产业结合,开发花卉精油、香熏等产品;将花卉与教育结合,开设花艺培训、植物科普等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为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消费业态。去年举行的首届白玉兰文化节,从赏花到闻香,打造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场景,已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目前来看,与花卉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规模,仍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空间。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建议,在花文化的创新利用方面,可以和千园之城、郊野休闲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引领花卉消费,寻找新的增长点。
花开虽有时,但花经济却有长红的可能。如今的上海,有能力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思维,以花为媒,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未来,相信上海能够“花开四季”,绽放城市经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