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鲨轮出海服务 采访对象供图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新海鲨轮,正在中东地区的疏浚工程中大展身手;克罗地亚塞尼风场采用上海电气研制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年可贡献约5.3亿度绿色电力……在全球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上海正积极推动创新技术走出国门,上海企业在承接海外工程项目的同时,也成功带动了一大批国内先进装备、绿色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以技术开拓市场
新海鲨轮由中交上航局研发投资并联合黄埔文冲、中船708所设计、建造,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标均超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该轮的研制工作,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远距输送、总装集成等设计制造“卡脖子”难题,作业海域由近海拓展到远海,不断突破恶劣海况下极限疏浚能力。
新海鲨轮首战出海“一带一路”之中东地区,开展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岛吹填项目,与世界同系列先进船舶同台竞技。值得一提的是,新海鲨轮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端疏浚装备融合应用,配备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决策与控制系统。“我们构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制造和应用的技术体系,形成从关键设备到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链长’,带动了一批企业提升疏浚吹填产业的配套能力。”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介绍说,上航局通过“以技术开拓市场”的策略,在保持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实现部分智能化疏浚技术转移到中东地区,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全球布局。“下一步,我们将布局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鲨轮征战海外市场,新海鲨轮代表了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技术的最新水平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记者获悉,近年来,上航局通过高端装备出口、技术服务输出和国际工程承包等贸易模式,承建了多个大型疏浚工程,如秘鲁钱凯港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疏浚工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等,促进中国疏浚装备和技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年提升,成为全球疏浚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满足差异化需求
上海电气集团在风电产品领域的出海成绩同样亮眼。上海电气凭借技术创新,在风电产品的研发、制造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研发的海上风电设备,具备高效发电、稳定运行等优势,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海上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上海电气的风电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市场,它承接的克罗地亚156MW项目是当前巴尔干地区所运行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上海电气在韩国市场创新商业模式,获得了韩国海上风电项目订单,在越南、印尼等市场也取得了风电项目的突破。“去年风电的海外中标量达到了1GW,创下新高。目前,上海电气风电海外业务占了整个营收的15%,未来我们主要服务国家战略,选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作为重点的市场开拓对象。我们针对海外市场做了一些定制化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市场的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向楠介绍说。
上海市经信委介绍,上海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和用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校企联合创新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离岸创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