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尧
“恶”字共有四个读音:è,ě,wū和wù。读若ě的“恶”只用于“恶心”一词;读若wū的“恶”更为少用,只见于古汉语中表疑问或感叹,与“乌”通假;读若wù的“恶”表示“讨厌”“憎恨”,与“好”相对。比较常见的是读若è的“恶”字,通常用作名词,与“善”相对,引申为“凶恶”“恶人”等,也作形容词用,意为“丑”“劣”,与“美”“好”相对,如:“那人长相真恶”。
钱锺书《管锥编》第222页谈及“恶”作“丑”解:“恶”言形状,非言品行,与“美”对而不与“善”对,举例说:襄公二十六年,“(佐)恶而婉,大子痤美而很”,哀公二十七年,“恶而无勇”,皆此“恶”字。《庄子·德充符》:“卫有恶人”,《孟子·离娄》:“虽有恶人”,“恶人”均指丑人。
“恶”字还可以作“怒”解,古诗文中常见,尤为唐宋时人习用。李建勋《殴妓》诗:“恨枕堆云髻,啼襟揾月黄。起来犹忍恶,剪破绣鸳鸯。”“忍恶”即“忍怒”。杨万里《谢福建茶使吴德华送东坡新集》诗:“儿时作剧百不懒,说著读书偏起晚。乃翁作恶嗔儿痴,强遣饥肠馋蠹简。”“作恶”即发怒。“恶”作“怒”解时有两个常用搭配:嗔恶、恶发,也为唐宋时诗人词家所习用。“嗔恶”即“嗔怒”,不难理解;“恶发”作“发怒”解现代汉语已经不用。钱锺书《管锥编》第1039页也有论及“恶发”,吕叔湘《语文杂记》和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则专门列有“恶发”词条,举例甚多,读者可参看,此处不赘。吕叔湘特别指出:“恶发”在南渡之际,意义尚为一般人所了解,“到了陆放翁时就不得不加以说明。”吕先生举陆放翁《老学庵笔记》卷八《北方民家吉凶》一则说明:“韩魏公自枢密归邺,赴一姻家礼席,偶取盘中一荔枝欲啖之,白席者遽唱曰:‘资政吃荔枝,请众客同吃荔枝。’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之不复取。白席者又曰:‘资政恶发也,请众客放下荔枝。’魏公为一笑。‘恶发’犹云‘怒’也。”
“恶”字作“怒”解尚见于白话小说中,试举二例:《西游记》第58回:“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水浒传》第31回:“武行者看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便想道:‘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钱锺书指出:“恶”与“怒”互文一意,犹“心上”与“胆边”、“起”与“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