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兴
抖音里“上海江南丝竹演奏会”的一曲《行街》,其清泉流淌般的美乐让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乐器灵活自如、相互对比烘托。笛子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二胡丰满柔和,连绵不断。正所谓:烟雨朦胧寻水乡,丝竹美乐醉韶华。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和上海地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小时候常见乡下“丝竹班”在公园、茶馆、路边凉亭等场所自娱自乐。受聘于民间婚庆和迎亲活动的“丝竹班”更是阵容满员,乐器齐全,演奏气氛热烈。堂叔结婚时也邀请了“丝竹班”。迎亲路上,丝竹悠扬的喜庆盛况,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我读小学二年级。《婚姻法》已经公布三四个年头,城市里已时兴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在上海乡下由父母做主的“攀亲”还是一种认可的乡规习俗。堂叔娶的新娘就是“娃娃亲”。堂叔家比较富裕,婚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新娘坐花轿。迎亲队伍在媒婆的领路下朝着男家方向一路行进。每行至村落或热闹处,花轿前的乐队便吹奏起优美动听的江南丝竹。抬花轿的小伙们心情亢奋起来,踏着《三六》喜庆欢快的乐曲节奏,将花轿抬得大幅度晃动起来,花轿内的新娘要双手紧紧抓住了轿杆才能稳下坐姿。遇到大一点的村落,《三六》过后,乐队又奏起节奏稍慢的《行街》或《慢六板》。曼妙的乐曲,使抬轿的小伙们放慢了行进的步伐,大幅度晃动的花轿又恢复在平稳的行进中。
一路奏乐、一路欢笑,行至男家村口,早早等候在宅前路口的“相帮们”开始忙碌起来,“砰”的一下高升平地升空,接下来豆萁、麦秆和青竹搭成的旺盆熊熊燃起。“丝竹班”又一次吹奏起喜庆欢乐的《快六板》。我身穿新衣服,作为接亲队伍的一员,第一次享受这种隆重的迎宾待遇。
新娘子在“妈妈(先降调,后升调)”的搀扶下出轿,跨过旺盆,踏着红毡毯(麻袋)步入客厅。新郎又回到村口迎接新阿舅。新阿舅和女陪亲们在客厅坐定后,“茶担”提上热毛巾,端上热腾腾的水煮蛋。放在方盘里的红包是给厨师们的喜封。天色渐晚,悬挂在房梁上的汽油灯滋滋作响。“丝竹班”又奏起喜庆的《欢乐颂》,婚宴,婚礼按序进行。
那时自己还小,对“闹新房”没有记忆。但新娘子头戴的凤冠,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那闪闪发光的珠子、金丝玉缕般的玻璃挂件,在烛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自然,还有那喜庆、欢乐的江南丝竹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