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开窗有春 竹筒饭 怀念汪老 “红眼航班”埃及行 字纸篓里的宝贝 繁花在野 身体的记忆
第12版:夜光杯 2025-04-03

字纸篓里的宝贝

李成振

沈尹默是大书法家,常有人求其墨宝。一次,他在家中为人挥毫之后,见余墨尚存,便以水稀释,取米芾之笔意,兼融褚遂良之风骨,即兴临摹《兰亭序》一通,而后就将这一练笔之作随手丟掷于字纸篓中。恰在此时,于右任来访,二人谈兴正浓,于右任偶一瞥见字纸篓中若隐若现的墨迹,顺手拾起,展开一看,竟是一幅淡墨书写的《兰亭序》,其笔墨韵味之独特,令于右任大为赞赏,断言此作必将成为传世之宝。闻听此言,沈尹默遂将此作装裱为手卷。胞弟沈兼士以篆书题于卷首,更有马衡、章士钊、朱家济、吴湖帆、启功等名家在卷后题跋。这幅曾被弃于字纸篓的《兰亭序》临摹之作,因于右任的偶然拾起而得以幸存,成为沈尹默众多《兰亭序》临摹作品中的一件瑰宝,传为佳话。

1961年,湖南重修岳阳楼,特请毛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认为岳阳楼是古迹,由考古学家郭沫若题写更为合适。郭沫若接到批示后,聚精会神地写了很多幅“岳阳楼”,最后从中精选三幅,寄给了毛主席。然而,主席独具慧眼,偏偏选中了郭沫若随手写在信封上的“岳阳楼”三个字。于是,原本可能会落入字纸篓的三个字,最终高悬于岳阳楼之上,熠熠生辉。

这些故事,正契合了苏东坡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使人不禁联想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真迹,正是王羲之在酒后微醺的状态下一挥而就的杰作,其后,即便本人几度尝试誊写,也难以重现原书那份自然流畅的神韵。

民国耆宿谢兴尧在《旧京古玩行的神话》中,也记载了一段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字纸篓淘宝奇闻:话说一古玩商应邀上恭王府收购书画,初至王府,只见书房四壁挂满了字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数千元成交。交易将定,买家忽提出欲将窗棂间的窗心格纸及书桌下的字纸篓一并饶上,王府管事不以为意,随口应允。只见买家取出小刀,小心翼翼地取下窗心格纸。原来,墙上所挂字画皆为后来替换之物,真假好坏都有,论价值并不值什么,只有八个窗心格纸才是珍品,皆出自清初名家的手笔,只算中间的郎世宁所绘的柳树马,就超值了!更令人称奇的是,买家在字纸篓中还翻出一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龙凤笺,将其带到东京后,竟售出五万大洋。相比之下,那些挂在墙上的字画反倒黯然失色。此古玩商眼力之独到、心思之缜密,实在令人叹服。提及恭王府,又引出另一桩趣事:恭王后人溥心畬,乃著名书画家,据传其字纸篓中之物亦能卖出高价,多为下人私下取出,售予小贩或小字画铺,谢兴尧本人早年就曾在荒摊上捡漏购得数张溥心畬的“未完成的杰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