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贵
“竹筒饭,竹筒饭。吃吃看,喷喷香!”父亲用自创的童谣告诉我,到饭点了,该给“小肚肚”送粮食啦!
我的老家是有名的竹乡,山山岭岭全是竹子。父亲是个篾匠,会做各种竹器。什么竹碗、竹筷、竹桶、竹盆,还有甑滗、箩筐、竹簟,就连如今被命名为非遗项目的竹龙、竹马、竹牛、竹羊等等,在父亲手头就是变戏法一样。父亲是个发明家。他先用锯子把整根竹子锯成两米一截,然后用长条形刀破篾,剩下的竹梢、竹蔸,放置一边,最后,把篾片码整齐放在屋檐下。做竹器时,随用随取。那些竹筒,就是父亲用竹蔸做出的。他说:“边角料也是很有用的材料,不可以随意丢了!”我家几乎所有的家庭用具,都是与竹子有关的,就连竹屑都可以做枕头的充塞物。老家十里八乡的人家,都用父亲发明的竹筒吃饭。一直到现在,我家还以此为自豪。老伴说:“竹筒饭,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符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
父亲的“小发明”没有申请专利,他说:“我做的事情,大家都会做,大家好才算好!没必要去折腾!”如今,父亲110岁了,母亲108岁。老伴说:“篾匠家有这么多寿星,我们就该知足常乐。”我看着竹楼里坐在竹摇椅上的老寿星,吃着竹筒饭,香气弥漫整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