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小慧(化名)从小就深陷眼睛“与众不同”的泥淖——外斜视让她的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右眼明显向外偏斜。少年时期,同学的模仿和嘲笑,陌生人异样的眼光;进入社会后,职场面试官不自觉的皱眉……这些细小的伤害累积起来,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将她与社会隔开。
辗转求医多年后,当小慧走进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时,邹俊主任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可以帮你”,而不是“你的情况很复杂”。邹主任指着眼球模型,用专业的解释让小慧第一次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交替性外斜视,斜视度较大,但仍有较好的双眼视功能基础,手术可以调整这些肌肉的位置和张力。小慧明白自己找到了解题之道。
斜视分为内斜、外斜等类型。病因包括先天因素(遗传、孕期异常)、神经肌肉控制异常、屈光不正(如远视诱发调节性内斜视)、脑部疾病或外伤等。斜视手术作为眼科常见手术之一,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矫治最佳时机为3—6岁,儿童视觉系统在12岁前具有强可塑性,早期通过配镜、遮盖疗法或手术矫正,可重建双眼协同功能,避免弱视。斜视治疗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成人斜视手术不仅能改善外观,还能恢复部分视觉功能。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斜视手术已经发展为眼科显微镜下精雕细琢的微创手术,通过在眼球表面的微小切口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长度,改变眼球受力平衡,从而达到矫正眼位的目的。手术方案需要个性化设计,兼顾功能恢复和美学效果。手术时间通常在1小时左右,术后恢复期约1—2周。手术采用调整缝线技术,这使得术后可以根据恢复情况微调眼位,提高手术精确度。
术后拆纱布的那天,当小慧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双眼协调地注视前方时,她激动得红了眼眶,“这不仅仅是外观变了,就连看世界的方式也变了。”术后随访显示,她的斜视完全矫正,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慧开始挺直腰板与人交流,更加自信起来。
从医学角度看,小慧的病例充分说明手术矫正、视功能训练和心理支持对于疾病的治疗缺一不可。邹俊主任团队的成功不仅在于精湛的手术技术,更在于矫治理念:在矫正眼位的基础上修复患者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需提醒家长的是,预防斜视需从婴幼儿期入手,做好定期筛查,1岁前首次眼科检查,3岁建立屈光档案;平时科学用眼,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防控基础疾病,矫正屈光不正;避免外伤,警惕头部或眼部撞击。
李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