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超
友人介绍说,清明节期间,庄行古镇有种别样的青团出售,也称“麻花郎圆子”“乌金蛋”,用当地的麻花郎野菜制成,“身价”为市级非遗。“雨纷纷”的季节里,赶了很多路逛庄行,既领略了古镇韵味,又在“胖阿姨农家乐”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麻花郎圆子——圆圆的深绿颜色,外表印有凹凸花纹,糯而不腻。当然,也亲见了麻花郎野菜,星罗棋布于田园、宅基、道路旁,长相与荠菜有点相似,但没内行人指点根本辨别不出。
清明节前后,麻花郎野菜长势最鲜嫩,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如蒲公英那样开花结果后随风飞扬,自播繁衍,直至来年再现,“麻花郎圆子”也就成了时令食品。制作麻花郎圆子,先要在田间地头挑选鲜嫩的麻花郎,洗净后焯水切碎,加入少许生石灰水一起煮,这样既可去除麻花郎的苦涩味,又能保持鲜艳。待麻花郎煮酥后糅合在糯米粉中,使糯米粉变成翠绿色的糯米团,再制坯包嵌入馅料,馅料有甜有咸。
有关麻花郎圆子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就有乾隆帝也喜欢吃“乌金蛋”一说。有说某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身着布衣微服私访于松江府地域,与贴身侍卫小墩子,乘坐快船经倩舍塘到潘垫镇,在红莲寺敬香拜佛后,至寺庙旁的农家餐馆用餐,照着菜单挑了一份农家点心“乌金蛋”,两份炒菜“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嵌”。一会儿工夫,店小二端上一笼热气腾腾碧绿颜色的糯米圆子,介绍说这就是“乌金蛋”。皇帝一听立马来了兴趣,他对侍卫说,朕在宫内净见黄金蛋、白金蛋之类,唯独没见过乌金蛋,今天一定要尝尝是什么味道。说着说着,一路风尘仆仆且饥肠辘辘的他连吃了六个,边吃边说“好吃好吃”。这个不可考的传说让“麻花郎圆子”声名远播,“乌金蛋”的美名亦流传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