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爱在博物馆”首场活动昨举行 于佩尔将来沪主演《樱桃园》 名家名团荟萃申城 动人旋律绵延不断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4-09

名家名团荟萃申城 动人旋律绵延不断

《落日大道》剧照

吕其明在音乐会上 记者 王凯 摄

随着上音歌剧院和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共同打造的闭幕演出《茶花女》为期四天的演出收官,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于今晚落幕。56台主体演出和13项专项主题活动中,来自德、法、美、英、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纷至沓来,留下动人演绎,延续美好回忆。

本届“上海之春”最重量级名家当数一批依然活跃于舞台的“七○后”“八○后”和“九○后”。94岁高龄的吕其明以“一名烈士的后代”谱写新作管弦乐《无尽的思念》;100岁的指挥家曹鹏带着“星星的孩子”奏响“爱在春天”音乐会;86岁的陈燮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了70岁叶小纲的新作,用音符续写“春天的故事”。

传递民族的音乐心声

94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为第40届“上海之春”的舞台献上新作管弦乐《无尽的思念》。他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父亲吕惠生牺牲80周年,我想把这部作品献给我的父亲,也献给千百万烈士。”这部“没有高潮技巧,只有淳朴情感”的新作,让人深深震撼。1965年,还是新人的吕其明接到创作任务,在短短7天时间内创作新作《红旗颂》。一甲子过去,常演常新的《红旗颂》成为流淌舞台60年的经典。在今年“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吕其明重新修订了《红旗颂》(60周年纪念版),他将总谱和分谱出版,并无偿赠送给全国80多个专业交响乐团。《红旗颂》承载着几代人的理想与信仰,他说:“它不仅是我的心声,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心声。”

聆听世界的一扇窗

“上海之春”也是申城观众聆听世界的“一扇窗”,全球艺术家用音乐跨越时空,为观众带来了多元的视听享受。在上音贺绿汀音乐厅,大提琴家彼得·霍尔、小提琴家弗兰克·赖内克与钢琴家鲍里斯·库兹涅佐夫三位杰出音乐家,为观众呈现了19世纪室内乐的深情与优雅。在上海交响音乐厅,阔别上海舞台7年的爱沙尼亚指挥大师帕沃·雅尔维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帕沃·雅尔维演绎〈彼得鲁什卡〉》。在“上海之春”第七届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周盛典音乐会上,意大利手风琴演奏家皮耶罗·阿德拉尼亚与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胡晨韵的合作点燃了现场。他们选择以经典唢呐曲目《百鸟朝凤》为基底,融入意大利舞曲元素。一位观众说:“从未想过唢呐与手风琴能如此和谐,东方的热烈与西方的浪漫碰撞,展现了音乐无界的魅力。”

布莱曼延续春之“音浪”

“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领衔的音乐剧《日落大道》将于4月17日、18日亮相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延续今天闭幕的“上海之春”的音浪。“音乐剧之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日落大道》改编自同名电影,讲述了默片时代巨星诺玛·戴斯蒙德被有声电影时代抛弃后,与落魄编剧乔·吉利斯之间的爱恨情仇。布莱曼将诺玛视作她的“人生角色”,她观看老电影和人物传记,探究好莱坞女星从默片时代转换到有声电影时代的心路历程。“每天我唯有演出后的点心时间和早上起床的那段时间才是我自己。基本上从中午开始,我就开始转换成‘诺玛’,对我而言那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晚上,当大幕拉开,我步上舞台时,已经变成那个人了。我专注于那段人生、那个时刻。”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